问出百姓心声 答出承诺担当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开展首次专题询问纪实 2022年09月03日 遵义日报 吕欣

  8月26日上午,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专题询问会场座无虚席,氛围踊跃而又严肃,市六届人大常委会开展的首次专题询问正在进行。10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结合审议《遵义市违法建设治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执法检查报告,聚焦违法建设预防和查处协调机制建立、相关部门依法履职、违法建设查处情况等问题,先后与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面对面询问。一个个全市人民普遍关切的热点问题接连提出。应询者一一答复,既有《条例》贯彻落实情况的具体陈述,也有今后工作的思路和打算。

  精心准备,功夫下在询问前

  违法建设治理是社会关注、党委政府关心的重大问题,涉及安全、发展、稳定、民生方方面面。市人大常委会将《条例》执法检查和专题询问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统筹安排调度并就专题询问制订了详细的工作方案。

  “问”什么,怎么“问”,是专题询问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所在。市人大常委会在前期开展《条例》执法检查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多次研究讨论梳理出《条例》贯彻落实中存在的10个热点难点问题,作为专题询问问题。“为使本届人大常委会首次专题询问问出成效、问出重点、问出质量,我们从今年年初就开始准备,10个问题都是结合执法检查实际并在充分征求意见、深入沟通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力求问得精准、问出实效。”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委负责人介绍。

  直面问题,询问问到关键处

  在1个多小时的专题询问中,询问人没有客套寒暄,没有遮丑护短,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明扼要,直面《条例》贯彻落实痛点、难点,问出了广大干部群众想问的心里话。应询人虚心坦诚、客观实在,既有对问题原因的分析,又有对下一步举措的详细介绍。问答双方良性互动、坦诚交流、深入沟通,进一步凝聚了思想共识,回应了群众关切期盼,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政府违法建设治理工作,彰显了人大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条例》第九条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该建立违法建设预防和查处协调机制。请问市人民政府建立了什么样的协调机制,作用发挥如何?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加强统筹协调,更好发挥协调机制作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余加林问。

  市人民政府有关负责同志回应,市人民政府主要围绕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完善执法联动机制、强化督查通报三个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在下一步工作中,将认真履行《条例》明确的职责,在前期已建立的预防和查处协调机制基础上,结合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紧紧围绕强化制度建设、加强工作调度、提升改革成效三个方面进一步查缺补漏,确保各项机制正常有序运行,切实凝聚强大工作合力。

  “《条例》第二条明确城乡规划区内违反城乡规划管理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三种情形,即‘无证擅建、有证乱建、超期不拆’三种违法行为,请具体说明你局自《条例》实施以来对三类违法建设分别采取了哪些行政处罚和强制措施,取得了哪些效果?”

  面对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杨安坤的提问,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主要负责人坦诚回应:行政处罚主要有拆除、没收实物和违法收入,强制措施主要有加处罚款、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强制拆除、停水、停电和限制产权登记。《条例》实施以来,全市共立案查处违法建设案件336宗。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对市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应答表示满意。“作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参加这次专题询问感受非常深刻。问答之间达成了共识,增进了理解,引起了对有关问题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人大监督工作特别是在跟踪督办、整改落实上的实效性。我希望进一步用好专题询问这种方式,不断推动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谢劲松这样说。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杨怡会后感叹:“我们10名委员的提问紧扣《条例》贯彻落实,反映了人民群众普遍关切和呼声。通过询问督促市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依法履职,改进工作,有效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依法治理违法建设。”

  跟踪问效,整改贯穿全过程

  询问不是目的,最终落脚点是解决问题、抓好整改落实。市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在此次专题询问现场明确表态:这次专题询问,是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运用法定监督方式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心系群众、关注民生的为民情怀。市人民政府将以此次专题询问为契机,查缺补漏、抓好整改,以贯彻实施《条例》为抓手,全力推进我市违法建设治理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询问结束后,市人大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对专题询问中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结合《条例》执法检查报告和常委会审议意见,转交市人民政府研究处理,并要求在六个月内报告落实情况。对其中的突出问题整改情况将进一步跟踪问效,力求将询问、梳理、交办、办理、跟踪、落实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更好发挥专题询问的监督推动作用。

  (记者 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