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黔山贵水的绿色回响 2023年10月30日 遵义日报 

  眼下正是秋茶采收的时节,武陵山深处的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新景镇,茶园里处处是茶农们忙碌的身影。

  “味道、品质一样好,只是产量低一点。”正在茶园里采茶的茶农侯年胜说。他家现在有5亩茶,一年下来收入两三万元。以前,茶园管理不善、茶叶名气不大、市场销路不好,一年只采一季春茶,收入微不足道。如今,茶园管理精细、茶叶有了品牌、茶农收入可观。

  新景镇13个村有9个村发展茶叶,目前生态茶园3.2万亩,人均1.5亩茶。通过引进茶叶加工企业,这里的夏秋茶成了出口茶中的“香饽饽”。森林覆盖率超63%的沿河县,现有茶园15.8万亩,年产值近14亿元。

  生态先行,绿色发展。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的贵州,近年来依托生态优势推动绿色发展,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产值”,“含绿量”变为“含金量”。根据最新统计,贵州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2.12%,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绿色经济占比达45%。

  竹林高耸入云,竹叶苍翠欲滴,微风拂过林子,“竹海”泛起“绿浪”。被誉为“西南竹海”的贵州省赤水市,目前有竹林132.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2%,排在贵州县域第一位。竹笋、造纸、竹编工艺品……当地围绕竹子做“绿色文章”,竹产业年综合产值达73亿元。

  走进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除了小青瓦、坡面顶样式的黔北民居,以及苗绣、蜡染之外,给人印象最深的就属“竹海”了。“空气好,饭都要多吃两碗。我们这个地方,家家户户都有竹,大人小孩都爱竹。”民族村苗族村民熊文桂遇见记者到访,热情“推销”了一番。

  竹子不仅为村庄增绿,还为村民“添财”。竹子以竹原料形式卖到造纸厂、竹制品加工厂,每吨价值480元。采伐适度、去大留小,竹林产量可观,每亩一年可产1吨竹原料。熊文桂有20多亩竹林,一年下来竹笋加竹原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竹子采伐后,经过刮青、破竹、拉丝等多道工序,一件件美观实用的竹编制品随即“诞生”。目前,赤水市有生态竹木循环规上企业29家,竹产品涵盖生产纸制品、旅游工艺品、竹板材(含家具)、生活竹制品等,各类竹加工企业300余家。

  “竹海”还以更丰富的形式滋养着一方群众。2022年10月,贵州省首张竹林碳票——赤水丹青碳票正式发行。赤水市晟丰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凭借自有的10万亩竹林产生的固碳效果,获得了这张碳票。该公司工程部副部长王浩宇说,银行以碳票作为质押物,授信公司5000万元用于竹林碳汇开发,目前1000万元贷款已经到账。

  “二三十年前爷爷带领村民种下的小树苗,如今已长成大树,森林覆盖率从曾经的5%到现在的77%。”看着爷爷文朝荣带头打造的“林海”,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文均福十分感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2年12月,依托村里林业资源,海雀村与一家公司达成林业碳票交易,成交的林业碳票碳减排量为2620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单价为每吨55元,成交总价为14.41万元。海雀村还依托生态优势,发展30个食用菌大棚、200亩魔芋、400亩天麻,因生态而兴的产业正在乌蒙山深处的小村庄蓬勃发展。

  (新华社贵阳10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