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红色故事(选载) 2023年10月30日 遵义日报 

  红军智取遵义城

  1935年1月,中央红军突破乌江后,即向遵义推进。黔军第二十五军副军长兼教导师师长侯之担得知红军渡过乌江,率部撤往桐梓。侯汉佑所属的3个团3000余人,防守遵义城之外围据点深溪水、桑木垭、忠庄铺、马鞍山、丰乐桥等地,另一排及城防司令部2个营驻守红花冈。

  1月6日晨,红一军团二师六团,从团溪镇冒雨出发。下午,一营到达深溪水的山脚。山上守敌一个营,踞守左右碉堡,山势陡峭,不利进攻。红军行动迅速、隐蔽,黔军踞守部队毫无设防,戒备松弛。红六团一个营担任强攻,重机枪排和轻机枪封锁敌人碉堡火力,一连从正面攻击,二、三连从侧翼冲锋,黔军抵抗无力,全线崩溃。

  红军渡江后,遵义守城黔军已成惊弓之鸟,军心崩溃。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指示,由六团夺取遵义城。6日晚,红二师六团一营营长曾保堂带领三连和侦察排,化装成溃退黔军,由俘虏兵带路,从深溪水出发,经过两个小时急行军,午夜抵达南门。曾保堂令俘虏用方言向守城的哨兵喊话,哨兵以为是自己人,便将城门打开。侦察排迅速冲入城内占据城楼,守兵已无还手之力,个个缴枪投降。

  接着,红一军团侦察连占领红花冈山头侧击黔军,三连迅速向纵深推进,对黔军实行穿插分割,一、二连占领黔军城防司令部,并俘虏黔军官兵数百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和军用物资。红四团,二、三连相继入城投入战斗。侯汉佑带着残余人马从北门向娄山关方向撤退。

  1月7日晨,红军进驻遵义城。

  长征途中建立的影响最大的 县级革命政权组织

  在今天遵义市红花岗区沙盐路口右侧十余米处,有一座一楼一底的青砖木结构建筑,这里原来叫豫章小学,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帮助人民群众建立的影响最大的县级革命政权组织——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旧址。它是在黔北苏区创建过程中,中央最重视、成立大会最隆重、机构最完善、活动时间最长的县级苏维埃政权,其原物保存也最为完好。

  1935年1月12日,红军在遵义老城省立三中操场召开的万人大会上,宣布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民主表决通过了25个委员的名单,推举红军干部罗梓铭任主席,并向全国通电,宣告在中央直接领导下,遵义县城的第一个工农革命政权诞生。遵义县革命委员会下设财政、土地、劳动、文化、武装、肃反6个工作委员会,分别由毛泽民、朱开铨、陈云洲、周守如、丁伯霖、周兴任主任委员。

  遵义县革命委员会建立后,立即推行中国共产党与苏维埃的土地政策、经济政策和劳动法,开展了系列革命活动,他们组织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动员群众参加红军,积极帮助红军筹粮筹款,镇压反革命等等,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好评。遵义各乡镇继遵义县革命委会员成立后,纷纷建立了革命政权。

  2月底,红军连克桐梓、娄山关,重返遵义城,取得了自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遵义大捷。3月5日下午,遵义县革命委员会在省立三中操场组织召开了群众祝捷大会,热烈庆祝红军在遵义战役中的伟大胜利,沉痛追悼为革命牺牲的死难烈士。

  3月底,红军陆续撤离遵义,继续长征,遵义县革命委员会被迫暂停工作。

  遵义县革命委员会的建立,对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对革命火种的传播,对遵义党组织的建立,对支援北上抗日,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黔北人民革命斗争中极其光辉的一页。

  (本栏目由中共遵义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