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作风建设关乎事业成败,问题整改成效直接影响群众对工作的认可。集中整治要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整治什么问题,立查立改、即知即改。只有把问题整改作为检验干部作风、推动工作落实的“试金石”,才能真正以实干推动发展,用实效取信于民。
找准问题症结,做到心中有数。开展集中整治,前提是把问题找准找实。要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难题、基层治理中的薄弱环节,深入开展排查梳理。既要通过调查研究、群众走访等方式掌握一手情况,也要借助巡视巡察、审计监督等渠道查找深层次矛盾。只有把问题清单转化为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才能确保整改方向不偏、靶向发力精准。
坚持立行立改,做到行动有力。对查摆出的问题,不能等、不能拖、更不能绕。对能够立即解决的,要拿出“马上改”的态度、“立刻改”的行动,第一时间回应群众关切;对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的,要明确阶段性目标,制定时间表、路线图,挂图作战、攻坚克难。要坚决防止“纸上整改”“口头整改”“表面整改”,切实做到整改一项、销号一项,让群众看到变化、感受到成效。
强化制度建设,做到标本兼治。整治不是一阵风,整改不能走过场。要把集中整治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固化为制度成果,推动建立常态长效机制。要健全问题发现机制,完善整改闭环管理流程;要加强制度执行监督,防止制度空转、执行走样。通过制度赋能,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压实主体责任,做到落地见效。整改能不能落到实处,关键看责任有没有扛起来。全市各级党组织要履行好主体责任,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抓,层层传导压力、压实责任。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监督检查,对敷衍塞责、虚假整改的严肃追责问责。广大党员干部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主动认领问题、扎实抓好整改,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持续深化集中整治,动真碰硬抓好问题整改,解决顽瘴痼疾,才能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切实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