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沔山粉 满城麻羊香

习水特色美食撬动12亿产业链背后的乡村振兴密码
遵义日报 2025年07月01日 何永利

  凌晨五点,习水县城的老街已飘起羊肉香。“来碗二细,多放胡辣椒!”在沔山羊肉粉老店,老板陈师傅将雪白的米粉入滚水烫煮,浇上彻夜熬制的羊骨汤,铺上薄如蝉翼的麻羊肉片,最后淋一勺红亮的油辣椒——这碗承载着黔北风味的早餐,每天要在全县800多家羊肉粉店卖出3万余碗。

  氤氲热气中,记者走访发现,仅习水县城核心街区就密布着50余家沔山羊肉馆。“外地游客来了必打卡,本地人三天不吃就想得慌。”老食客王先生捧着粗瓷碗感慨,筷子搅动间,粉质的爽滑、羊肉的鲜嫩与糊辣椒的香辣在舌尖交融,构成了习水人深刻的味觉记忆。

  从散养到产业化:一只羊的价值跃迁

  “30年前,麻羊养殖还是农户院里的‘副业’,现在全县饲养量达50万只,综合产值12亿元。”习水县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揭示了产业蜕变。在沔山村富兴牧业保种场,负责人赵文金介绍麻羊的生态养殖:“吃的是灌木林地的中草药,喝的是山泉水。”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黔北麻羊曾面临“保种难题”。2010年,贵州大学专家团队入驻后,建立基因数据库开展提纯,麻羊存活率从60%跃升至95%,体重从35公斤增至55公斤,双羔率提升至84.3%。2023年,富兴牧业获评“国家羊核心育种场”,成为全国唯一黔北麻羊原种基地,年供种羊3000余只。

  全链赋能:从牧场到全国餐桌的科技突破

  在黔道食品科技的中央厨房,传送带正将炒制好的羊肉臊子封装入袋。“订单排到15天后,去年收购3万只麻羊,产值1.2亿元。”董事长杨泽介绍,从鲜肉加工到冷链物流,标准化生产让习水羊肉走出大山。如今,“习羊鲜”品牌已在北京、上海开设5家旗舰店,700余家连锁店覆盖全国重点城市,500余家超市上架麻羊产品。

  产业链的延伸更体现在就业数据中:全县1.3万户养殖农户、78个规模农场、2200户养殖大户,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带动2.87万户、11.76万农民增收。在冷链车驶往高速的晨光里,运输单上的地址从广州到乌鲁木齐,见证着“习羊鲜”每天30吨的全国配送量。

  舌尖乡愁:美食IP驱动的乡村振兴

  “在深圳打拼十年,每次视频都让家人寄羊肉粉调料包。”抖音账号“习水老张的厨房”里,一条教炒羊肉臊子的视频获赞10万+。这种乡愁经济正转化为实在收益:习水开发出60余款麻羊深加工产品,从羊肉干到羊奶粉,甚至衍生出“麻羊主题民宿”“羊肉粉文化节”等文旅融合项目。

  老街羊肉粉店前,刚从杭州返乡的李女士带着行李箱排队:“吃完这碗粉,才算回家。”而在店外,印有“习羊鲜”标志的冷链车正驶向全国——一碗粉、一只羊、一座城,用味道串联起乡村振兴的产业链,在黔北大地上书写着“小特产成就大产业”的鲜活故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