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橘红绘“丰”景

——道真梅江村产业振兴见闻
遵义日报 2025年09月26日 庞飞 杨梦云 周雪舟 杨杰

  记者 庞飞 杨梦云 周雪舟 杨杰

  稻浪翻金,机声隆隆。清晨七点,梅江村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

  张文辽的水稻基地里,农机手操作收割机在稻浪中推进,身后留下一排排整齐割倒的稻秆,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稻香。而在收割机无法进入的小田块,村民采用人工方式收割,大家头戴草帽,手握镰刀,割稻、脱粒、装袋……辛苦劳作的同时也享受着丰收的喜悦。“这几天是抢收的关键期,我们每天要收割一万余斤稻谷。”张文辽告诉记者。

  村民李寿英利落地捆扎稻束。“早上七点开工,中午休息两小时,下午七点收工,一天能挣130元。”她说,“在家门口干活,既能照顾家里,收入不比外出打工少。”

  “验收面积4.98亩,出田谷产量3539公斤,平均亩产710.64公斤。经检测,稻谷含水量31.3%,杂质率2%,自然含水量13%。综合下来,平均亩产干谷566.38公斤。”在收割现场,道真自治县现代高效农业园区服务中心粮烟产业服务站的农技人员,正对水稻进行收割测产。

  农技人员随机抽取样本考察有效穗数、穗粒数等关键指标,并对收割的稻谷进行现场称重,以获取科学准确的单位面积产量数据。“我们结合不同品种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通过收集整理测产信息和数据,以此作为检验水稻品种的抗逆性与稳定性依据,为后续水稻机械化种植提供可行依据。”服务站站长万吨说。

  在万吨看来,张文辽的水稻基地是道真自治县实施“藏粮于技”的一个缩影。

  2022年,张文辽转让经营多年的修车行,回到生他养他的梅江村,重新拾起农具,在田野里开辟新天地。

  “就是想让大家吃到放心、绿色的稻米。”张文辽道出返乡创业的初衷。从最初流转20余亩田地试水,到如今规模化种植150亩生态水稻,他走的是一条不断学习的科技种粮之路。“现在种田讲究科学,我到处学习新技术,产量逐年递增,每亩比去年能多收100余斤。”

  梅江村的水稻产业振兴,离不开帮扶力量的精准注入。2023年,在茅台集团的帮扶下,村里打破散户零散种植的瓶颈,集中流转土地200余亩发展生态水稻,创新推行“合作社+大户+散户”模式,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技术统一推广、市场集中对接。2024年,生态水稻为村集体经济带来9万余元收益,今年预计突破10万元。

  站在田埂上远眺,金黄的稻浪与远山的青翠交织成一幅丰收图景。而在梅江河边,又是别样景象——200余亩柑橘基地绿意盎然,果实累累。

  (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

  眼下正值耙耙柑挂果关键期,10余名工人穿梭林间,忙着给果实套袋。“我们现在每天要完成3800个套袋作业。”技术负责人汪亮介绍,套袋能防虫防病防冻,保证果子品质。他随手翻开几个纸袋,露出饱满青翠的果实,“这些果子明年2月就能上市,到时一个个都会变得金黄饱满。”

  汪亮在柑橘种植领域深耕多年,2015年就开始在道真发展柑橘产业。“梅江村的柑橘品质特别好,这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他如数家珍:“这里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疏松透气,根系发育好;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海拔500米正好适合柑橘生长。”更重要的是,他们坚持绿色种植理念,大量使用有机肥和中药肥,“我们用中药熬制原液作为肥料,种出的果子口感清甜、果香浓郁。”

  梅江村驻村干部杨杰说,除了生态水稻和特色柑橘,该村还大力发展葡萄种植业。村集体以资金入股,引进福建客商打造了80亩高标准巨峰葡萄示范采摘园。夏日里,一串串紫莹莹的葡萄挂满藤架,不仅成为乡村的亮丽风景,更通过采摘体验、批量外销等方式实现价值转化,为村民增收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增添了新活力。

  从“稻花香里说丰年”到“柑橘满枝头”,再到“葡萄架下笑语盈”,梅江村立足资源禀赋,以“主导产业立村、特色产业富民”的多元发展路径,让产业发展的“蛋糕”越做越大。

  如今,梅江村还注册了“顶子之乡”“花满江”等特色品牌,推行“合作社+大户+散户”模式,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添置育苗机、插秧机等现代化设备,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一系列创新举措,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特色产业展现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