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陈义鹏)2024年7月30日,“中国蛇伤诊疗贵州省研究中心科普博物馆”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揭牌成立。运行一年来,该馆已发展成为集临床救治、科研创新、科普教育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成为推动贵州省蛇伤防治工作的重要力量。
该馆依托2021年获批成立的中国蛇伤诊疗贵州省研究中心建设。馆内珍藏的66种蛇类标本是其核心资源,不仅为医疗科研提供宝贵资料,更搭建起专业医疗与公众认知的桥梁。对蛇伤患者而言,这些标本堪称“救命参照”——患者被咬伤后,即使无法准确描述蛇种特征,也可通过标本指认,帮助医生快速锁定致伤蛇类,精准匹配抗蛇毒血清,显著提升救治效率。据统计,该馆已协助完成数十例疑难蛇伤病例的蛇种鉴定。
在科研创新方面,该馆发挥着“助推器”作用。遵医附院急诊团队以馆藏标本为基础,结合临床病例数据,开展了多项蛇类生态和蛇毒特性研究。通过分析不同蛇种的形态特征与毒液成分关联,科研团队进一步优化了区域蛇伤风险地图,为完善贵州省蛇伤救治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该馆还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窗口”,将前沿研究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让科研真正服务于公众安全。
作为贵州省首个专业化蛇伤科普教育基地,该馆一年来已接待医护人员、高校学生、社区居民等数千人次。针对医护群体,博物馆提供直观的教学场景,助力基层医生掌握蛇种识别技巧;面向公众,定期开展“蛇伤防治公开课”,普及常见毒蛇辨别方法和应急处理知识。此外,该馆还与多所中小学合作开发“蛇类与生态保护”科普课程,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态保护的种子。
随着户外活动增多,蛇类接触风险上升,该馆的实用价值日益凸显。专家团队通过该平台持续向公众普及蛇伤急救知识,如保持冷静、正确绑扎、拍摄蛇类照片等实用技巧。这些知识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已覆盖贵州省内多个市县。
运行一年来,中国蛇伤诊疗贵州省研究中心科普博物馆已超越传统展览功能,成为医学科普融合的典范。未来,该馆将继续发挥纽带作用,为推动区域乃至全国蛇伤规范诊疗水平提升,保障民众生命安全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