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金枭枭 陆邱珊)记者从遵义市林业局获悉,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林业部门+平台公司+合作社+农户”森林经营模式,着力破解融资难题,高标准推进国储林建设,2020年以来,我市累计获批国储林建设331万亩,居全省第一。
围绕创新国土绿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我市多元融资推进国储林建设。创新“政府引导、金融支持、企业实施、社会参与”的融资机制,采取“抵押贷款+PPP项目”两种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设,打破了传统林业主要依靠财政资金投资建设的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国储林获授信项目46个、面积293万亩,授信金额183亿元,共融资放款102亿元,已落地建设105万亩、投资88亿元,项目授信面积、融资放款均居全省第一。
“过去,传统林业投资标准为每亩300元至500元,大部分为纯林,森林质量不高,综合效益较低。”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说,为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着力提升绿化质量,我市采取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等措施,以每亩6000元至7000元投资建设,培育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形成树种搭配合理、结构相对稳定、综合效益良好的高质量森林。截至目前,全市通过国储林项目建设补植楠木、红豆杉、山桐等乡土适生珍贵、珍稀树种2134万株,打造样板示范基地14个6.18万亩,已产出木材量12.97万立方米、价值7737万元。预计到2050年经营期结束,增加森林蓄积量1216万立方米,创造价值达100亿元。
此外,我市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培育壮大绿色发展新动能,让国储林变成“致富林”。一方面构建“现有林木资源提前变现、定期获取林地租金及管护报酬、到期林木采伐收益分成”的机制,引导群众通过流转林地、收储林木、参与劳务、入股分红增加收入。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国储林+碳汇”,推动“国储林+林下经济”模式,发展19.26万亩方竹、花椒、茯苓、黄精等林特产业,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
据统计,目前全市国储林可增加森林碳汇面积105万亩,每年可实现碳汇收益5.03亿元。2022年,支付林地流转费、林木收储费8.3亿元,发放近2万名群众劳务报酬1.1亿元,农户4.7万人参与林地、林木入股人均增收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