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用法治“含金量”保障高质量发展~~~
~~~
畅游赤水河·乐享茅台镇~~~
~~~
我市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蜂岩镇朱场村~~~
桐梓~~~
     
2023年02月23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乡“共享”县医院
金枭枭 陆邱珊

  小病去诊所或药店,大病去县级或市级医院——许多地方的乡镇(街道)医疗机构因为“小病患者不来,大病治不了”,一直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湄潭县的乡镇(街道)医疗机构曾经同样如此。这种状况,因该县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而发生了深刻变化:2022年,湄潭县15个乡镇(街道)医疗机构住院同期门急诊量有645285人次,增幅121.78%;住院量有30874人次,增幅130.3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收入8157.55万元,增幅112.65%。

  自2019年启动试点改革以来,湄潭以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为龙头医院,分别把全县15个乡镇(街道)医疗机构作为县级医院分院建设,融合医共体成员的人、财、物各方资源,让县、乡镇(街道)、村医疗机构形成一个紧密型经济利益共同体,进一步破解农村地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从过去送设备、送钱的“输血式帮扶”转变为带管理、建队伍、传技术的“造血式帮扶”,初步形成各级医院分工明确、业务联动、资源共享机制。

  政策激励,医疗骨干安心“下沉”

  自2022年10月开始,湄潭县人民医院急诊内科主治医师庞天祥每天早上不是去县人民医院上班,而是乘车到该县永兴镇卫生院坐诊。“我是主动申请到这里上班,能更好地服务群众,很有成就感。”庞天祥说。

  庞天祥安心扎根基层的动力来自于改革政策的正向激励。据湄潭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车泽健介绍,为推动医共体建设,派驻到乡镇(街道)医疗机构服务的医生,享受晋升职称优先、提任职务优先、评优评先优先等优惠政策。

  2021年还是湄潭县人民医院一名普通医生的敖碧凤,申请到永兴镇卫生院服务8个月,因为帮扶成绩显著,如今回到原单位已提任为肿瘤科副主任。

  “刚到永兴镇卫生院的时候,很多科室的医疗服务水平不够。”敖碧凤说,为了发展业务,提升服务能力,她协助卫生院综合科开展肺功能检查及碳14呼气试验等检查项目;协助儿科开展振动排痰器辅助治疗项目;协助检验科新增甲功、脑钠肽、性激素等检查项目。

  医疗资源下沉,不光是送技术、送设备,更要把“输血式”帮扶转变成“造血式”帮扶,让下沉医生真正下得去,还能立足基层实际,用心用情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下沉医生在乡镇为病人治病固然重要,但基层卫生院更需要的是带不走的技术和理念。”湄潭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彭虹说,县级医院与基层卫生院实行“行政、人、财务、业务、药械、绩效”六统一,改变了以往医共体不够紧密的问题。

  “一个好的科室主任,能带起一所卫生院。”马山镇卫生院院长张旭说,成为医共体成员后,去年,该院门诊量从之前的700多人次飙升到了1700多人次。

  据统计,从2019年开始,湄潭县人民医院累计向医共体单位派驻10批次156位帮扶人员,帮扶时间最长的1年、最短的3个月。(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

  资源共享,卫生院服务水平“上位”

  过去,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先天不足”:有的医院设施老旧,有的科室单一,人才、设备匮乏,看病就“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老三样,条件好点的医疗机构辅助检查仅有血常规、心电图,B超、呼吸机等设备因无人会用成了摆设。如今,这一“瓶颈”正在被突破。

  村民石光兵说,以前,乡镇卫生院医疗水平不高,很多病都没法看。现在,许多病在卫生院就能看好。

  前不久,石光兵小腿被意外砸伤,大家把他送到了离他家最近的永兴镇卫生院。

  “可能骨折了。”永兴镇卫生院执业医师周仕发初步判断。为进一步确诊,他通过医共体远程影像中心,将影像资料传到湄潭县人民医院,专家通过远程会诊,很快确诊:患者右小腿骨折,建议手术。

  “去县城路程远,花费还多。在这里做手术,既省钱,家人照顾起来也方便。”周仕发说,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他第一时间联系县医院的骨科医生李波。沟通病情,敲定时间,请来专家,就地手术。

  “县域医共体资源共享机制下,石光兵手术费用是乡镇医疗机构标准,这为他节省了不少开支。”周仕发说,在县域医共体机制下,小手术镇医院独自解决,大手术同县级医院合作解决。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关键还要补齐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短板。湄潭县人民医院在配好医共体成员单位医疗设备和人才上下了功夫,为中心镇(街道)医疗机构建设手术室、购买牵引床等,使其能基本满足患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比如,作为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的永兴镇卫生院,开设了全科医学科、皮肤科、五官科、口腔科等8个科室,能够开展一级手术和部分二级手术。据介绍,2022年,该院成功开展一级和二级手术638例。

  依托县级医院资源优势,湄潭从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遴选业务骨干、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挂职任副院长,强管理、建队伍、育人才,着力激活乡镇卫生院自身的“造血能力”,打通机构“围墙”,促进成员单位医疗技术诊治水平快速提升。

  据统计,2021年,湄潭县15个乡镇(街道)医疗机构开展二级手术0例,而2022年开展二级手术达到450余例。

  紧密联动,患者满意度“拉升”

  18分钟,这是新南镇卫生院转入县人民医院的一名急性胸痛患者,从进入县人民医院到心脏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完成的时间。

  一键呼叫、绿色通道、远程会诊、路上接诊,在患者前往医院的路上,县人民医院一边安排救护车半路转诊患者,一边安排介入室做好相关手术准备,病人一到立即手术。

  “县级医院与乡镇(街道)医疗机构、村卫生室完成信息对接,保证了救治的黄金时间,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彭虹道出了“与死神抢时间”的关键。通过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乡镇卫生院的诊疗设备更好了,医生技术提高了,转诊、会诊服务也跟上了,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构建起“小病善治、大病善识、重病善转、慢病善管”的治疗体系。

  家住西河镇西河村的邓霞,40岁时患上慢性咽炎,一到冬季就咳嗽不停,就经常往县医院跑。

  不久前,邓霞咳嗽不停,还提不起气。“咋不去镇卫生院呢?现在卫生院和县医院是一家,条件不错,医生也很专业。”在邻居的建议下,邓霞来到西河镇卫生院。

  “以前看这类病,要到30多公里外的县城。现在身体有啥不舒服,我就到镇卫生院看。”邓霞说。

  为了提升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能力,满足群众就医需求,湄潭县级医院通过与基层卫生院建立对口支援关系,探索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科研和项目协作等方式,补齐医疗卫生短板。

  “我们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资源整合,衔接好各类医疗服务,提升全县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湄潭县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辉说,让群众享受到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等服务,并实现医防协同,构筑起了县域内公共卫生防线。    (记者 金枭枭 陆邱珊)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名城论评
   第05版:区县新闻/公益广告
   第06版:综合新闻/公益广告
   第07版:乡村振兴·绣美遵义/公益广告
   第08版:广告
我市加速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我市建成省级林业保障性苗圃九家
仁怀在三亚举行旅游推介活动
城乡“共享”县医院
部分地区旱情得到缓解
村民出资出力引得活水来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遵义日报要闻02城乡“共享”县医院 2023-02-23 2 2023年02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