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湘江河畔薄雾朦胧,72岁的郭云山佩戴“红城志愿者”红袖章开始巡河。这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如今是遵义市红花岗区“红色义站”的志愿者,不仅义务清理河道垃圾,还随时为游客提供咨询服务。“当年保家卫国,现在为家乡守好‘母亲河’,给游客展示遵义的好形象,心里踏实。”郭云山的话语,道出了遵义志愿服务最质朴的精神底色。目前,遵义市注册志愿者达143.2万人。
近年来,遵义市探索出“红色铸魂、精准服务、品牌聚力、制度固本”的特色发展路径,通过“红色基因+”模式深度赋能阵地、队伍、项目、机制,实现了志愿精神传承与解决民生实事、提升治理效能的同频共振。
深植红色沃土
铸牢志愿服务“精神内核”
22岁的大学生志愿者李雨桐站在遵义会议会址旁的“微笑小屋”前,向游客讲述红军长征故事。这样的红色宣讲场景,每日在遵义1300余个旅游志愿服务岗(站、点)轮番上演。
作为革命老区,遵义市以红色文化为根基,构建起“点线面”结合的志愿服务生态体系,以遵义会议会址为核心,联动全市革命遗址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通过“两站两岗一小屋”(社区服务站、红色义站、先锋服务岗、景区志愿服务岗、微笑小屋)的立体服务矩阵,让红色志愿力量如毛细血管般渗透城市肌理。
习水县依托四渡赤水纪念馆群设立“红色驿站”流动服务点;赤水市在丹霞景区、古镇设置“党员志愿先锋岗”,将红色文化融入游客服务场景。
2024年,1.7万名“红城志愿者”在遵义的机场、高铁站和核心景区,累计服务游客181.8万人次。
聚焦民生需求
驱动志愿服务“精准滴灌”
“大姐,舞台背景和音响都调试好了。”桐梓县志愿者小李的话语中洋溢着兴奋。在桐梓“村晚”的筹备过程中,当地通过四级联动机制精准摸排群众需求,专项招募2000名志愿者提供文明劝导、秩序维护等服务,累计惠及群众5万余人次。
在仁怀市青少年活动中心,14岁的小雨(化名)指着“进步之星”奖状腼腆微笑,这个曾因学业压力而厌学的女孩,通过“心灵护航”计划匹配到专业心理咨询师,如今已能自信举手发言;务川自治县68岁的空巢老人周大爷刚享受完“山乡守护”服务队的助浴服务,志愿者小陈又细心为他修剪指甲。这些具体的服务场景,展现出遵义志愿服务对不同群体需求的精准响应。
遵义市以“蹲点调研+网格走访+线上征集”的闭环机制为抓手,让志愿服务如温度计般精准感知民生温度。2024年数据显示,全市建立民生需求清单2200余项,办结率高达98.13%。
在社区层面,汇川区乌江恬苑社区的“楼栋红管家”刘芳与12名邻居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不仅解决了60余位老人的用餐难题,还协调安装智能跌倒报警器……28件社区“关键小事”全部销号;赤水市“阳光家园”项目通过“社区搭台+慈善补充”模式,每周为45名残疾居民提供上门理疗服务。
该市178支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通过“五社联动”模式织密民生保障网。汇川区志愿者2小时排除暴雨导致的车库积水;湄潭推行社区“邻里互助”志愿活动,依托生产互助、养老互帮等形式,积极帮群众解难题。
强化品牌引领
构建志愿服务“长效生态”
桐梓县发起以“童子童谣”为载体的“童谣唱响新时代”志愿服务项目,已产出专辑11部、童谣短视频+短剧500余期,培育800名小作者,吸引了上万名爱好者参与童谣朗读等传播。300余首童谣作品入选《儿歌300首》《童声中国》等各类选集20余部以及获奖,该服务项目入围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展示。
正安县“党员跑跑”服务队用车轮丈量山乡。党员志愿者刘建军每周骑行超200公里,为偏远村落老人量血压、宣讲政策。这支队伍累计开展隐患排查2200余场次,惠及3.4万人次,成为山乡群众的“贴心人”。
汇川区“蓝天救援队”累计出勤300余次;遵义市中心血站“三献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张敏坚持献血10年,用热血温暖他人;桐梓县“小红包爱心群”10年汇集30万元助学482人次。
遵义市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志愿服务标准化管理,志愿者信息、服务时长与服务特长等一目了然,这种标准化管理模式,让志愿服务从“零散化”走向“精细化”。
如今的遵义,志愿服务已融入城市血脉。国际马拉松赛场上的微笑引导、敬老院里的戏曲表演、汛期河堤上的彻夜巡查……当“党员跑跑”的足迹踏遍山野,当高考期间的红马甲成为流动风景,遵义这座城市正以品牌化、制度化的志愿服务体系,书写新时代的文明答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