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镇璞1910年7月生于绥阳县郑场镇,小学毕业后考入贵州崇武学校。彭镇璞少年有志,喜欢吟诵古代爱国诗文,阅读孙子兵法和孙中山著作,又勤于翻阅报刊,攻读外文,逐步形成爱国治军思想。毕业后入黔军,从少尉排长逐步升至上校团长,驻防期间,曾设宴除掉假兵实匪的刘国辉,保一方百姓平安。
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贵州,后国民党改编黔军,彭镇璞所在的第3师改为陆军新编第8师,其被保送至南京中央军校受训。1936年归队后,任新8师教导队上校大队长,推行德式战术训练。
1937年“七七事变”后,新8师投身抗日,彭镇璞任第22团上校团长,先后守卫郑州花园口黄河防务、陕西韩城黄河河防,重点布防日军侵犯西北的必经之地禹门口。1938年12月初,盘踞河津的日酋东本,与游弋于稷山的牛岛师团小田联队的冈奇、藤田、佐藤以及皇协军贾子刚、马子平等4000余人,附大小炮30余门,在河津、稷山间窜扰。彭镇璞率部坚守龙门山、神前村前沿阵地,严阵以待。26日战役打响,日军狂轰滥炸,他沉着指挥,所部浴血奋战三昼夜,多名官兵壮烈牺牲。最终彭镇璞所部反攻收复阵地,日军惨败,此战保障了西北、西南抗日大后方安全。
1939年2月,新8师编属第一战区第93军,由陕西开赴山西晋东南抗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奉命部署晋东南及中条山所有部队对日军开展“四月攻势”。彭镇璞率第22团主攻浮山县城东城高地。他侦察发现敌情、地貌变化后,调整战术,分兵佯攻与主攻。攻城战中,日军火力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彭镇璞亲临前沿督战,不幸被炮弹击中,送医途中殉国,年仅29岁。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表彰彭镇璞的功绩,授予他抗日阵亡烈士称号,追赠他陆军少将军衔,其遗体由部属护送回故乡绥阳。郑场各界人士、广大群众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与安葬仪式。1987年,贵州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抗日阵亡革命烈士,后绥阳县人民政府为其竖碑,以彰其功、永励后人。
资料来源:《遵义英烈一》
(中共遵义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