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黄立飞)“当时红军到图书村的时候已经弹尽粮绝了,母亲当时还帮他们筛米,红军临走时还买了一些米。”时至今日,百岁老人王超德,依然对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习水县图书村的情景记忆深刻。
3月24日,习水县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四渡赤水纪念馆、县文体旅游局等单位,走进习水县九龙街道图书村,邀请王超德给党员干部群众,讲述86年前红军长征经过当地的故事,追忆党的革命历史。
据习水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何思江介绍,1935年1月,根据遵义会议的决定,红军准备兵分三路到四川泸州、宜宾之间北渡长江,从现在习水县九龙街道图书村经过的就是北路的红一军团。
王超德老人回忆,红军到达习水前,村民由于不了解红军,把粮食藏在山洞里。“红军来到村里秋毫无犯,村民便自发拿出山洞的稻谷碾成大米,红军从村民手中购买大米和酸菜,离开时还送了一件单衣给我呢。”王超德回忆说,红军与当地老百姓浓浓的军民鱼水情如一汩清泉,沁人心脾。
根据王超德老人的讲述得知,当年红军在他家借宿一晚后,第二天就往土城方向走了。后来,对红军深有感情的王超德在红军睡过的堂屋里捡到一个水壶,并一直保存到现在。
“这是一件十分珍贵的文物,它见证了红军和老百姓在习水的这段鱼水之情,也见证了红军在习水播下的革命种子。”
习水县历史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陈应洋说,86年过去,王超德老人保存的的红军水壶虽然早已斑驳褪色,但当年红军根植于老百姓心中的红色记忆将永放光芒!
“今天把水壶捐给纪念馆,以此迎接建党百年华诞。”故事讲述结束后,王超德把红军水壶无偿捐赠给四渡赤水纪念馆,希望有更多人能够铭记红军的伟业。
红军水壶是红军长征在习水的历史见证,更是对当年军民鱼水情的诠释。四渡赤水纪念馆工作人员曹行燕接过王超德老人手中的红军水壶后,为老人颁发了文物捐赠证书。她表示,四渡赤水纪念馆将用革命文物资源服务好党史学习教育,让红色文物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