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陆邱珊
茶叶、辣椒、酱香白酒、牛肉、方竹笋……这些遵义人熟悉的绿色食品,已走出遵义,走向全国,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
目前,我市共有市、县属绿色食品企业63户,资产总额超过360亿元。
百舸争流勇为先。为深入贯彻市委五届十次、十一次全会精神,我市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围绕“四新”抓“四化”,重点推进以绿色食品工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化,采取品牌战略、结构优化、抱团发展等举措,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发展质量,为遵义绿色食品工业注入新动能。
品牌战略不断加强
去杂、除尘、烘干……12道工序后,位于遵义市新蒲新区虾子镇辣椒产业园的红满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自动化生产线上,一个个朝天椒变成辣椒制品后源源不断走向市场。
“作为遵辣集团旗下的子公司,我们主要经营辣椒订单种植、辣椒烘干、仓储冷藏、辣椒加工、辣椒贸易。为了保证品牌质量,公司已发展辣椒订单基地7.5万亩。”红满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捷告诉记者。
据了解,红满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辣椒种植到销售,都实施了品质和品牌最“优”发展模式。如今的“红满坡”牌辣椒面、辣椒蘸料、辣椒酱等产品畅销全国,年产值逾1亿元。
“红满坡”品牌,只是我市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并取得明显成效的一个缩影。如今,“遵义红”“遵义绿”“遵辣”“遵辣1935”“黔北优粒”“榨夏香”等一批遵义品牌不仅有自主的知识产权,还有较高的市场认可度。
目前,全市绿色食品企业申请并注册了商标218个,遵茶集团、遵辣集团、栗香茶业、兴民茶业以较强的品牌培育力度和优秀的品牌价值成功入选2021年贵州“100强品牌”。
结构优化持续推进
近段时间,贵州省湄潭县栗香茶业有限公司的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赶订单。该公司销售经理陈燕告诉记者,结合“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公司的销售非常火爆。
贵州省湄潭县栗香茶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茶园基地建设、茶叶生产加工、茶叶研发、茶叶销售、良种茶苗繁育为一体的茶叶民营企业。2020年6月,遵义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增资扩股贵州省湄潭县栗香茶业有限公司。通过增资扩股,有效解决了公司资金周转难题,年产能得到提升,销售额逐步提高。
“近年来,遵义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利用国有企业优势,与传统企业进行深度合作,通过混改民营企业、加强茶叶基地建设、提升品牌影响力等措施,将优质茶企资源进行整合、提升,旨在构建遵义名优茶叶品牌矩阵。”遵义茶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蕾说。
全市国有绿色食品工业企业因地制宜推进项目投资、股权投资和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和行业影响力。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基地建设、冷库建设及相关配套设施投资17.35亿元,股权投资近1亿元,投资1.46亿元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4家。
抱团发展蹄疾步稳
“今年红粱的收购价格是3.3元一斤,我自己种植了5亩,已卖了13000元。”正安县安场镇兴庄村村民唐昌贵笑呵呵地说,今年的收益他非常满意。
验质、记重、卸车、开票……连日来,遵义红粱集团产业发展部经理郑磊一直忙着收购红粱。
按照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模式,近年来,遵义红粱集团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订单种植模式,统一技术规范、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收购标准、统一调配存储,不断提高本地酒用红粱原料品质和效益,发展红粱种植基地38万亩,涉及正安、赤水、凤冈、道真、绥阳、湄潭等地。
近年来,我市建立了红粱、茶业、辣椒等产业集团,积极与国内大型餐饮加工企业合作,借助线上电商平台和线下商超开展销售,初步构建了“线上+线下、市内+市外”的贸易体系。
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市级辣椒、茶叶、粮油、蔬菜、红粱为带动,仁怀酒产业、湄潭茶产业、凤冈牛产业、赤水竹产业等县级多核心的绿色食品工业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