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查静
秋收期间,仁怀市长岗镇茅坡村高粱基地里,沉甸甸的高粱笑弯了腰,集中连片的高粱地汇聚成一片红色海洋。趁着晴好天气,一台台高粱收割机正在地里来回穿梭作业,见证了丰收的景象。
这是仁怀市高粱收割和烘干机械技术操作观摩培训会现场,亦是我市农业机械化呈现出的新景象。
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全市拥有农机具总量70万台(套),实现机耕面积650万亩,全市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45%。其中,全市坝区水稻、油菜生产已实现全程机械化,高粱、辣椒、茶叶等特色产业已突破机收瓶颈,农业生产已从过去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到如今以农业机械为主的新阶段。
高标农田展新颜
一到秋收时,仁怀市长岗镇茅坡村党支部书记杨智春心里就开始紧张。高粱收割农时紧、农活重,如遇阴雨天,收割不及时,高粱就霉烂在地里,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
不过,今年杨智春不用担心这些了。
“今年,我们村级合作社种了1400亩高粱。若是按照往年,收割高粱开出的务工费就要17万元。今年,我们请来了绥阳县小辉农机化专业合作社,收割机直接开进地里,2万多元的服务费就搞定了,省钱又省力。”杨智春自豪地告诉记者。
杨智春的一席话,折射出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
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提出,坚持以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基础,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进行“短并长、小并大、坡改平”的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宜农业机械作业,成为山区农业现代化破题的第一步。可面对千家万户的经营主体,如何进行土地整治?
“推行之初,最大的难题就是把每家每户作为田土边界的田坎推掉。”杨智春告诉记者,将土地集中流转,这个问题群众没意见。但听说要推掉田坎时,许多群众就不愿意了。他们担心以后找不到自己耕种多年的土地,也担心收益问题。
针对群众的疑虑,茅坡村通过和群众“算账”,打消他们的后顾之忧:一算土地边界账,通过航拍加现场精准测量,绘成图后确权登记颁证,让群众明明白白知道自己的土地在哪里、有多少面积;二算生产成本账,拿收割高粱来说,一台机器一天可收割20亩以上,这在以往需要60—90个人工才能完成;三算土地面积账,打破地界后,增加了土地,群众也增加了收入。
“三本账”得到群众认可后,茅坡村的土地整治快速推进。全村常年种植高粱面积4600余亩,其中实施宜机化土地整治面积近4200亩,基本实现耕、种、防、收全程机械化生产。
以茅坡村为代表,仁怀市全面推开高粱基地土地整治,打造高标准农田,有力促进了基地高粱稳产丰收。目前,仁怀市宜机化规模达7.6万亩。通过土地整治,改善农机作业条件,让山区土地焕发了新的活力。
这样的场景,这些年秋收时在我市各地频频上演。
在绥阳县旺草镇,多台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切割、脱粒、粉碎稻秆等工序一气呵成,金黄色的稻谷从机舱中喷吐而出,“哗啦啦”地演奏着丰收的乐章;
汇川区团泽镇团和坝区“稻鸭共生”基地里一片金黄,沉甸甸、金灿灿的稻穗压弯了腰,村民们正驾驶着收割机,忙着收割稻谷;
湄潭县永兴镇永兴桥村,一幅美丽的乡村丰收盛景图在田间地头铺展,几台收割机正抢抓晴好天气收割水稻,确保秋粮颗粒归仓……
按照地平整、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宜机化、高效益要求,2019—2020年,我市共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64.61万亩,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业服务成“主角”
过去,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形式,成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一大“痛点”。
对农民来说,由于经济实力和田间作业需求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很难也没有必要同时拥有各种功能不同的农机。由此,大多数农民都是以单机作业。这就意味着,农业机械只是用在生产中的某个环节,更多需要机械化作业的环节,仍然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工去完成。
而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把各种不同功能的农机有机整合起来,实现统一管理、统一安排,有效开展农机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服务。
绥阳县小辉农机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然而在成立之初,也面临着机械配置不全、维修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机专业人员不多、服务范围不广、服务水平有待加强等一系列问题。
如何培育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引领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农机购置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项重要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对农机推广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几年的时间,绥阳县小辉农机化专业合作社已成长为服务全遵义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可提供机械化耕作、收割、插秧、植保等农机专业服务,也可提供农业机械维修保养和技术咨询、农业机械销售等综合服务,年纯收入达500万元以上。
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湄潭县从2004年开始,连续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实行补贴。借势借力,截至2020年,全县拥有各类农机具近2万台(套),全县农作物综合农机化水平达60%左右,其中农业机械耕作率达90%以上,水稻机收率达90%以上。
遵义市播州区润田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我市另一家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现有社员120余人。其中,有农机操作手40余名,农机具140台(套)。在其示范带动下,“十三五”时期,播州区相继成立20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新增大中型拖拉机400余台,新增联合收割机20余台,有力助推了全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十三五”时期,我市共落实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933.74万元,受益农户达37577户,拥有农机专业合作社59个。农机服务模式从农机户、农机服务组织以服务自身为目的的单一服务,向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全程全面服务转变。
农业机具更实用
“反思过去山区农机化的艰辛探索历程,我们发现制约农机化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还有农机的不适应。”仁怀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远航告诉记者,过去,在其他地区推广较好的农业机具到仁怀后,就很难推广,如机型较大、收割损失率高等等。
没有合适的农机可用,以及有了农机用不了的问题,并非个例。
长期以来,山区农业在机械化播种、插秧、收获等方面存在技术难关。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农业机械的研发制造、购置、使用提供了条件。
仁怀大力引进和改装高粱生产各环节的农业生产机械进行试验示范,通过与雷沃等机械生产厂家合作,成功将稻麦联合收割机改装成了高粱专用收割机,收割损失率从过去的30%左右降低到了3%左右,达到了高粱收割的技术要求,并同步完成秸秆粉碎还田的工序。
湄潭加强农机与农艺的合作,破解农机、农艺相关技术难点。通过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重点把握水稻“品种搭配、一播全苗、杂草控制”等关键环节,形成多种水稻机械化种植方式互补协调发展。截至去年,湄潭全县水稻机耕率达92.94%,水稻机收率达92.34%,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69.99%。
在一系列着力破解农机与农艺融合技术的举措下,农机结构明显改善,一批又一批适宜山区农业发展的农业机具诞生并广泛应用:
微型耕作机械微耕机轻便、灵活,成为春种秋播的重要力量;
土地整治碎石机,能对土壤中的夹石进行有效破碎;
辣椒移栽机,对开展辣椒等机械化移栽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如今,智慧农业正在黔北广阔的田野上萌芽并重构着农业格局,新一轮农业现代化浪潮正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