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首“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雄壮战歌吗?
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那场可歌可泣的战争中,涌现出黄继光、邱少云等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
“我是黄继光的战友。”在遵义城区有这样一位老兵,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多次荣立战功,后来又跨出国门踏上朝鲜战场。作为上甘岭战役的亲历者,他亲眼目睹了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壮举……这位老兵,就是94岁的王效富。
国庆前夕,记者来到王效富家中,看着桌子上摆放的珍贵老照片和一枚枚军功章,老人再次回忆起当年硝烟弥漫的战场,向记者讲述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从讨饭娃成长为解放军连长
1927年2月7日,王效富出生在山东省定陶县黄店公社,尽管离开山东老家多年,在贵州遵义生活了大半辈子,他仍然一口山东口音。
“我父亲年纪大了,听力严重下降。”“你跟他说话,要大声一点,否则他听不见。”王效富的子女说。
“我们家是贫农,有兄弟姊妹十人,我是老五。”老人用手比划着说。
由于家境贫穷,王效富的童年在讨饭中度过。不满16岁的他在一次讨饭途中,遇到了八路军的队伍,他强烈要求参军打鬼子,王效富当上了一名八路军小战士。
“那时候,大家穿着清一色的土灰色军服,一个个挺拔帅气,我也心潮澎拜,暗暗告诉自己,从此我就是八路军了!”王效富欣喜地回忆着,眼神里绽放着光芒。
1943年到1945年,王效富所在部队在山东等地与日伪军进行着游击战。他在战场上机智勇敢,不畏生死,敢拼敢杀,在一次次战斗中成长。
解放战争时期,王效富被编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7军51师125团2营,参加了解放开封、兰考、济南、定陶等大小战斗上百次。曾3次荣立战功,多次受到部队嘉奖。
1948年,淮海战役打响。这场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性战役,人民解放军以60万的兵力战胜了优势装备的国民党军80万人,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王效富也在这场战役中被提拔为连长,并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王效富至今保留着一本《转业军人证明书》:“王效富同志,系山东省定陶县黄店公社人,于194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在17军51师125团2营6连任连长职务。”
随后,王效富跟随部队打过长江解放大西南,最后辗转来到贵州独山一带剿匪。“当时很多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土匪勾结,经常搞突袭破坏。我们的任务就是和地方党组织一道剿匪清霸,巩固人民政权。”王效富说。
上甘岭战役目睹黄继光牺牲
在王效富保存的勋章中,有一枚正面刻着“和平万岁”四字、中间主图是一只和平鸽、反面写有“抗美援朝纪念”字样的勋章,是老人珍藏的宝贝。这是1953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给参战志愿军的抗美援朝纪念奖章。每每擦拭这枚纪念章,老人都会眼眶湿润,仿佛回到上甘岭……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951年11月,王效富所在部队奉命进行改编,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王效富和战友们从贵州出发,经重庆、武汉抵达辽宁安东(今丹东市),经过一个星期的整训、集合后,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
“我们之前用的武器装备很差,基本上是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缴获的。到了朝鲜后,部队换上了苏联提供的武器,有高射炮、转盘机枪等等,装备水平得到很大改善。”王效富说,他现在还能回忆起转盘机枪的样子,枪身上面有一个标志性的大圆盘,一盘可以装40多发子弹,火力很猛。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到10月19日,志愿军已经与敌军激战5个昼夜,敌我双方对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当天,我军向敌人发起反击,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就是在这次战斗中英勇牺牲的。
“我当时在前沿阵地,从望远镜里看得清楚,敌人地堡射击口的子弹‘突突突’地往外喷,冲锋的战士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坐在椅子上的王效富说到这里,一下子把手紧握成拳,“在关键时刻,黄继光猛地跃起身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喷着火舌的机枪口,敌人的机枪声瞬间哑了。战士们立即向上冲,迅速占领了高地,消灭了全部敌人。”
“黄继光比我小4岁,老家是四川的,他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王效富很大声地说道。
在残酷的战斗中,王效富的很多战友倒下了,他们连参加战斗的170多人,最后只剩下30余人。而他的右眼也被弹片击中导致失明。战后,王效富因作战勇敢,表现突出,荣立二等功。
后辈效仿爷爷再踏从军路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王效富回国转业到了东北铁路第九局。1973年再次来贵州修建川黔铁路,王效富就此在遵义安家,在贵阳铁路分局遵义机务段当了一名普通干事,直到1983年离休。
半个世纪以来,王效富一直把自己的那段经历埋藏在心里。他积极工作为人低调,从未向人提起过自己的英雄事迹,也从来不向组织提任何个人要求。
王效富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但即便是自己的子女,他也很少和孩子们主动提起以往的经历。
“有时我们问起当年的战斗过程,父亲总是轻描淡写地带过,他说他就是一个普通老兵,打过几年仗而已。”王效富的大儿子王长江说。
不过,王效富的孙子王柱桐却是例外。从小,王柱桐便很崇拜爷爷,追着爷爷讲过去的故事。在王效富的影响下,王柱桐成为了一名武警战士。
回山东老家看看,是王效富近些年来的一个念想,但皆因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一直没能实现。
2018年,他的老家山东给他寄来证书,他的名字已被刻在山东老家的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纪念墙上,刻于二野136排第32列。
这更加激起了王效富“回家”看看的决心。终于在今年夏天,他在家人的陪伴下回山东故乡探亲。当王效富来到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在纪念墙上看到自己的名字时,激动不已。
“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算是幸运的。”老人说,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们,我们不能忘本,幸福的日子来之不易,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记者 徐飞 杨义霞 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