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余庆县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党建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实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推动乡村振兴。
“一分田”种出“百分利”
在余庆县松烟镇中乐坝区,务工群众将翻耕好的土地开沟起垄,栽种下了成片的油菜。上个月,中乐村村民王道仙在坝区务工半个月,平均每天工资120元。
中乐坝区是贵州省优质粮油单产提升示范基地,依托优质农田和相对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坝区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不断探索优质“稻油轮作”,今年坝区水稻平均亩产704公斤。
刚栽种的油菜属于“高产”“高油”型,在坝区2300亩土地上实行“稻油轮作”,到明年春天,这里将是一片花海。王道仙家的土地处于中乐坝区的核心区域,也全部流转进行“稻油轮作”,每年土地流转费加上务工收入和年底分红,收入有5万多元。
“这两年,土地流转费、基地务工费加上年底分红,让群众尝到了甜头,现在大家都十分支持坝区产业发展。”松烟镇中乐村党支部书记陈文军介绍,坝区产业发展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受到群众的认可。
近年来,余庆县立足资源禀赋,以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整合项目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完善了机耕道、喷灌设备等基础农田设施,建起了现代农业产业坝区22个,实现了“大集中,小连片”的产业布局,把群众的一分薄田,“种”出了流转费、务工费、年底分红三份收入,让群众在家门口安居又乐业。
精准匹配产业专家
在余庆县龙溪镇芝州村卜家林组,养蜂人李大华正忙着割蜜。蜜蜂何时分蜂、何时采蜜、喜欢什么、害怕什么,谈到蜜蜂养殖的相关技术,他如数家珍。李大华是一名老党员,自家养殖120箱蜜蜂,年产蜂蜜800余斤,每年实现增收10万余元。他是当地有名的产业专家,通过送蜜蜂、送技术等形式带动周边群众养蜂致富。
在余庆县,像李大华这样的产业大户有1000多户。近年来,余庆县实施“支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通过精准匹配产业专家到产业链上,建立“线上+线下”全方位问诊指导机制,通过定产定销分流了种植户的大部分压力。同时,前置党员干部及产业专家服务窗口,主动上门问需问难,群众发展产业的激情不断高涨。
“种地也需要科学。以前产量不高,病虫害多,现在好了,专家上门手把手教,有问题打电话问。我今年种了100亩紫红茄,收入80多万元。”得益于余庆县构建了从“种”到“销”的全产业链保护模式,种植户向永俊逐步变成了懂技术、会管护、能致富的“职业农民”。
通过召集“党员志愿者、农技专家、种植大户、乡土人才”,余庆县组建了一支农技人才队伍,通过农技人才与产业“双向选择”,将产业专家精准匹配到产业链上,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多产业百花齐放
“今年压箱底的存货都卖光了,明年的茶叶订单已接了不少。”在余庆县玉龙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叶基地里,公司负责人万在培正在指导茶农进行茶叶秋冬季管护。通过“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公司发展起了近4000亩茶叶基地,统一的技术管理及绿色生产标准,让出产的茶叶在市场上很受青睐。
近年来,余庆县牢固树立“余庆茶·干净茶”的发展理念,全县已有茶园面积20多万亩,8万群众因茶兴业、因茶致富,并连续3年入选“中国茶业百强县”,是余庆县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我们因势利导发展了茶叶、花椒、果蔬等农作物,并与上海、江苏、湖南、重庆等地达成了长期的产销合作,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余庆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游来勇介绍说。
在推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余庆县以基地有规模、龙头有实力、产品有市场、品牌有效应为目标,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到县域内各乡镇的茶叶基地、蔬菜基地、果蔬基地、优质稻坝区等,这些绿色产业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余庆大地上,绿了大地,富了农民。
坚持党建与产业同频共振是余庆县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余庆县以打通乡村产业致富路、打造绿色生态产业为方向精准发力,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帮助村民理清发展思路,谋划致富产业,助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推动乡村振兴。
(记者 杨刚 向婧 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