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波 本报记者 陈仕
历史的画卷,总是在砥砺前行中铺展;精彩的华章,总是在接续奋斗里书写。
五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对于地处历史文化名城遵义核心区域的红花岗区来说,却有着非凡的意义。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五年来,红花岗区委、区政府始终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大、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诸多挑战,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奋发作为、攻坚克难,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风雨兼程,五年春华秋实。回顾过去五年,红花岗区迈出的每一步都铿锵有力,值得铭记。
1
工业经济提档升级
走进遵义高新区(红花岗经济开发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遵义市飞宇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研发、生产与销售信息互联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连接器微型化、低温密封烧结等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有着技术先进、产业链完整、产品品种齐全的科研生产体系,先后获得70多项国家专利。今年7月,公司正式成为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遵义中铂硬质合金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硬质合金生产企业。该公司始终坚持以科技为发展动力,以技术、人才为第一资源,先后承担了国家、省、市、区级科技项目10余项,研制出数种粉末冶金硬质合金应用产品,并不断通过技术改造,拥有国内较先进的混合料制造工艺及设备,能够生产旋挖齿工具、硬质合金锯齿片、拉丝模、球齿、铲雪片等系列产品。今年7月,该公司入选2021年度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拟认定名单。
目前,遵义高新区已入驻企业113家,其中有科技型成长梯队企业25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小巨人”成长企业10家、创新型领军企业1家,建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拥有省级创新型人才团队1个。共计申报省、市科技项目140余个,申请专利5000余件。
工业兴则百业兴,工业强则百业强。
五年来,红花岗区瞄准高质量发展方向,全力打造链条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优化、实体更加强大的新型工业化体系。通过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围绕基础材料、装备制造、健康医药、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精心谋划、精耕细作,逐步建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园、IT产业园、盈田工谷产业、钛深加工园、医药大健康产业园等7个工业园区,提升了工业经济的规模、质量和效益,促进了工业经济提档升级,提高了工业增加值在全区经济总量中的比例。
2
农业产业欣欣向荣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粒子。
今年,海龙镇贡米村1100余亩水稻喜获丰收,新鲜、优质的大米一经上市,备受市民追捧。不仅如此,部分大米还搭乘东西部协作的“快车道”,陆续卖到上海、广东等地,海龙贡米香飘远方。
从选种育种到生产管理,再到产销对路,海龙贡米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的产业发展路径,既提升了产量、保证了品质,又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产业兴旺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五年来,红花岗区牢牢把握产业发展“八要素”,深化农村产业革命,坚持“培育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发展新模式、形成新业态,实现高效益”为主要内容的“四新一高”产业发展思路,以城市“菜篮子”“果盘子”为主攻方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突出龙头带动效应,抓好坝区和农业园区建设,突破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两大瓶颈,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年来,在红花岗区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城郊型、科技型、效益型、示范型“四型”现代农业在田间地头蓬勃发展;菜园、果园、乐园“三园”农业经济于青山绿水间孕育壮大。
3
全域旅游方兴未艾
多彩红花岗,醉美遵义城。
今年国庆假期,遵义会议会址游人如织,旅游热度持续高涨,接待游客超过25万人次。
在红花岗区,除了遵义会议会址外,红军总政治部旧址、毛主席住居、老鸦山战斗遗址等红色资源星罗棋布。
五年来,红花岗区按照“一核两翼串珍珠”空间布局,围绕遵义会议会址,深挖红色资源,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旅游+文化”的融合优势,把红色文化、地域文化和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形成了“传承红色经典、创享绿色乡村、文旅转型升级”的旅游发展新格局遵义,红色旅游聚集区加快形成,成功承办了全市第十二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位于该区的“遵义·1935”获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街区,全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承载力、内生力不断提升。
全域、全季、全业,红花岗区旅游产业方兴未艾。
4
城市生活蒸蒸日上
当你走进红花岗区,你会看到:宽敞整洁的街道次第延伸,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花草树木郁郁葱葱,流水潺潺碧波荡漾;商贸繁荣,业兴人旺……
五年来,红花岗区依托优越的区域位置、独特的地理条件、深厚的人文底蕴以及较好的发展基础,因地制宜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寻找突破,在“唱好双城记”过程中主动出击,占得先机,推动城市更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协同、城市功能和风貌提升相协调、城区板块间发展相联动,全力做大做强做靓“遵义都市圈”核心圈。
完善基础设施。该区通过实施交通路网建设、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小微循环”和“小微花园”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出行、生态、风貌、游憩等环境。
繁荣城市经济。该区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完善商贸流通、商务服务、康养服务、社会服务等综合配套服务,不断满足全面需求。
创新城市治理。该区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探索“问题发现智能化、处置流程标准化、核查结案闭环化”的常态治理机制,形成综合施策、共同发力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与此同时,该区通过建设升级版“四民社区·美丽城市”,深化文明城市建设,持续开展环境卫生、市政设施、街面秩序、城市景观、违法建筑等专项整治,不断提升城市品位。通过探索社会参与城市管理机制,推动各类资源下沉到基层,形成社会协同、综合施策、市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品质之城、活力之区。在红花岗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发展为凭,数据为证。
——五年来,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该区202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9.09亿元,年均增长8.1%。
——五年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该区2020年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96万元和1.73万元。
——五年来,环境质量大幅提升。该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5%,森林覆盖率达到47.6%。
——五年来,人民福祉持续改善。在教育方面,该区新(改、扩)建学校47所,新增学位3.23万个;在医疗卫生方面,该区实施卫生项目22个;在稳定就业方面,该区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3.7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3.14万人。
百年交汇,谋篇布局。
未来五年,红花岗区将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新征程中奋力追、全力赶、努力超,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成为唱好“双城记”、建成省域副中心的核心增长极。
未来五年,红花岗区将聚焦“123456”工作思路,奏响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最强音。“1”是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把高质量要求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2”是打造两个高地。打造共产党人精神高地,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中彰显红花岗区人文精神标识;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高地,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红花岗区特色的赶超之路。“3”是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安全生产、政府债务风险底线。“4”是实现生产总值、市场主体、公共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四个翻番”工作目标。“5”是推动工业大突破、城镇大提升、文旅大融合、环境大改善、民生大提质。“6”是围绕经济强、城区美、环境好、百姓富、社会稳、党建优“六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蓝图绘就,未来可期。一幅更高质量、更有温度、更富活力的发展图景将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