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22年05月2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试验田”里种新景

  本报记者 刘伊霜

  绿意村边绕,日光穿云斜。“迎考”乡村振兴,湄潭摩拳擦掌。

  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田”,肩负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闯新路的使命,湄潭的表现备受瞩目。这个踞于黔北山区、有52万人口的农业大县,何以“利剑出鞘”?

  “三美五示范”——湄潭将答案写在火热大地上。

  2021年,省委书记谌贻琴在湄潭调研时指出,湄潭要建设“生态美环境优、生产美产业强、生活美百姓富”的贵州最美乡村,在发展县域经济和产业振兴、推进乡村建设、提升乡风文明、推进改革试验、人才队伍建设上作示范,努力“在全国比高低、在全省当样板”。

  路径明确,方向清晰。

  近日,记者来到湄潭采访时,发现该县在打造“三美五示范”过程中,离不开这三大关键词。

  关键词一:改革破冰

  发展出题,改革求解,试验探路——用好改革“关键一招”,驰而不息推动农村改革,是湄潭解锁发展动能的“金钥匙”,也是如今湄潭在“三美五示范”工作中的突破口。

  何以见得?只看“面子”,湄潭的确山清水秀,生态禀赋佳。细数“家底”,湄潭却并不充裕:缺矿产,工业底子薄,无大型城市依托,九成以上人口从事与农业有关工作。这样的县情,决定了湄潭必须善用改革的方法向土地要效益,激活“绿色不动产”,逐步破除发展屏障。

  “通过对120亩集体经营性用地使用权进行公开出让,村级集体经济累积纯利润900多万元。”4月25日,当鱼泉街道新石村党总支书记熊超超说出这组数字时,记者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释放的能量大为震撼。

  2017年、2020年,湄潭分别成为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拓展试点单位、新一轮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湄潭通过“收、分、退、转”推进改革,激活宅基地权能、盘活闲置地块、推动宅基地区位调整入市,解决“人、地、钱”三大关键问题。

  “做改革,就是做市场。”熊超超说,新石村是湄潭县最早搞乡村旅游的村寨,也是改革最早的受益村。该村已有5处集体经营性用地使用权经出让后,由资方建成农家乐、民宿等业态并投入运营,每处解决就业5至8人,而这些地块曾经都是闲置资源。

  “走,到湄潭当农民去。”2020年,当深圳人汪明生自驾游从高速公路经过湄潭时,这句宣传标语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如今,汪明生和妻子美梦成真。他们在永兴镇梁家坝村长租了一栋闲置农房和几亩茶园,当上了“茶农”。“面朝茶海、春暖花开”的浪漫背后,是一份《湄潭县农村宅基地及农房流转使用权证》——法律保障让夫妻二人吃了“定心丸”。

  如今,宅基地改革已在该县109个村全面推开,而这只是湄潭推进农村改革的缩影。作为第一批、第二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在长达35年的农村改革实践中,“湄潭试验”已经“试”出四大成果:“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推动全国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均衡减负、户户减负”推动全国全面免除农业税,“集体建设用地同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推动全国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四确五定”推动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扩大试点。

  正是敢于改革、善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炼”成了这个生态美、百姓富、产业兴的贵州最美乡村,“耕”出了这块数次为国家政策贡献珍贵经验的全国农村改革“试验田”。

  “湄潭试验”被越来越多的人肯定。2013年,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在《湄潭的贡献》中提到:“等实现了高度城市化之后,人们回头打量湄潭,对其贡献的评价应该比今日还要高。”

  思路够开阔,出路才够敞亮。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想“到湄潭当农民”,一系列农村综合改革,将进一步解除城乡资源流动的束缚。

  关键词二:造血赋能

  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三美共进,构成内在联系、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其中,生产美要求提高农村造血能力、自生能力,以生态美、生活美为依归,又是生态美、生活美的物质保障。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化、城市化高歌猛进,农村人人往城里走,中国形成了数量庞大的2.9亿农民工群体。在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浪潮下,“到湄潭当农民”的底气,来自湄潭县对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履践。

  “你看这片林,它带来的新鲜空气是大家享受的。那么,这样的生态优势如何变现呢?”下午时分,湄江街道金花村七彩部落,63岁的村民徐学良和驻村第一书记李帅一边喝茶,一边围绕生态公益林补偿问题各抒己见。

  “以前只是种茶、加工茶,现在除了茶产业,我们还搞旅游,额外收益就增加了。”徐学良说,自己是村里第一个开农家乐的,也是最早尝到乡村旅游甜头的。

  随着茶旅一体化发展,金花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万元,群众思想大解放,对于村寨发展规划也积极参与。   

  (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

  金花村还发生了农村罕见的现象——劳动力人口的流入。原来,这几年由于生态观光旅游产业的兴旺,不仅本村年轻人回流了,许多外地农民也纷纷来到金花村务工。

  当前,湄潭县立足资源禀赋,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产业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两手抓,提高乡村造血能力,打造“绿色提款机”。

  做好“茶”文章,变“一产支撑”为“三产融合”。湄潭县累计发展茶园60万亩,全县35.1万人吃上了“茶”饭。2021年,该县实现茶产业综合收入167亿元,蝉联中国茶业百强县第一名。同时,还大力发展水稻、辣椒、林下经济、香葱等产业。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行走在湄潭农村,万亩茶海碧,稻菽千重浪,辣椒红似火,蔬果采摘忙……

  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湄潭县通过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工业示范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遵义都市圈准中心城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中国乡村休闲游首选地”推进旅游产业化,全力提升县域经济活力和城镇人口承载力,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2021年,湄潭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28:1,低于贵州和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差距继续缩小,城乡共生共融形成新局面。

  关键词三:体系作战

  乡村之美,不仅在“形”,更在其“魂”——生态环境要美,人居环境也要美;群众要“安居”,更要“宜居”;要念好“山”字经,还要理顺“人”之治。

  “‘三美五示范’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湄潭县从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基层治理、综合改革、人才培育五大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来推进工作。”该县融媒体中心主任瞿欣含介绍道。

  湄潭正在通过体系化作战,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攻城拔寨。

  森林覆盖率达66.1%,护林员、护路员、保洁员、管水员活跃在各个村寨,增绿、护绿、补绿,“绣”美一方春色——这是绿色生态的湄潭。

  青瓦白墙雕花窗,10万栋黔北民居扮靓田园风光,“一图一表一说明”绘制村庄蓝图,“七改一增两处理”和黔北民居“七要素”美了农家,“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由点到面,全县农村居住条件改善率达到98%——这是宜居美丽的湄潭。

  “现在群众素质高了,事情办得快了,‘扯皮’现象少了。”新石村偏岩塘组,寨长邹礼模细数“寨管家”“3+N”制度带来的变化。5438名“寨管家”遍布1112个寨子,推进“红白理事会”全覆盖,推行红白喜事“车不过十、礼不过百”,扫除陈规陋习,“有寨才有家,事情大家管”成为共识——这是乡风文明的湄潭。

  从单向改革向综合改革迈进,深化“三变”改革,推广“四确五定”模式,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优化“股权贷”“林权贷”“茶园贷”等金融助农服务,破难题、克险关,改革只有进行时——这是锐意进取的湄潭。

  扎根基层,芳华无悔。32名乡村振兴指导员、71名驻村第一书记和135名驻村干部吃住在村,315名村级后备人才、28名市县两级领军人才、20名村级“领头雁”得到培养锻炼,乡村振兴“让我来”,一支“带不走”的乡村振兴生力军加快成型——这是活力迸发的湄潭。

  今天,作为全省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县,湄潭“三美五示范”的故事仍在展开、延续。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综合新闻
☆政务简报
市委宣讲团在市直机关系统宣讲
市委宣讲团在务川自治县宣讲
遵义茶叶香飘四海
我市搭建政银与军民融合企业融资对接平台
观音水库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启动
多措并举扎实推进禁毒工作
智慧水务“娄山云”
“试验田”里种新景
我市召开中心城区调整原水和供水价格听证会
遵义日报要闻02“试验田”里种新景 2022-05-28 2 2022年05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