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志平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重要保障。但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打破相对贫困制度政策壁垒,解决好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科学构建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实现“脱贫—振兴”协同推进,是当前乡村振兴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遵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要做法
遵义市作为典型的西部地区城市,农业工作一直处于全省第一方阵,在深化农村产业革命的过程中,形成了茶叶、辣椒、竹、中药材、生态畜禽等主导产业。绥阳县金银花产业园获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凤冈县创建全省首个“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园区”,湄潭县荣登“中国茶业百强县”榜首。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遵义市书写了贵州减贫奇迹的遵义篇章,创造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三个第一”,即:赤水市是全省第一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正安县是全省第一个脱贫摘帽的深度贫困县、遵义市是全省第一个整市脱贫的市州。脱贫攻坚完成后,遵义市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努力在全省乡村振兴开新局中走前列、作表率。
坚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遵义市坚持精准化识别、多样化监测、长效化帮扶、常态化督导,抓实抓牢防贫监测,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突发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筛查和动态管理,做到返贫风险早掌握、致贫原因早发现。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县、乡、村四级防贫监测平台,全市960余名驻村第一书记、2000余名驻村干部领命出征,形成市、县、乡、村四级书记的工作格局。立足“遵义所需、珠海所能”和“珠海所需、遵义所能”,两地在园区共建、人才交流、劳务协作、消费协作、民生领域协作等方面,开展了更加密切、更为深入的交流合作。2022年,遵义市累计识别防贫监测对象10138户38098人,通过落实帮扶措施,已消除风险6566户25172人,消除风险比例66.1%,未消除风险户全面落实了精准帮扶措施。
不断促进农民群众增产增收。遵义市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不断培育壮大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围绕“一县一业”特色优势产业,强力推进“四新一高”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遵义发展模式,发展品牌农业;加大职业培训,提高组织程度,不断扩大就业帮扶覆盖范围;出台稳岗就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帮扶措施,推进农民职业化培训,提高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2022年,遵义市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36.56万人,超过去年底外出务工人数2个百分点。2022年遵义市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务川自治县、正安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分别是12850元、11756元,均同比增长16%以上。
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遵义市以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为契机,全面推广乡村规划“一图一表一说明”,扎实推进水、电、路等方面的补短板工作。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持续整治农村“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排乱倒”等行为。大力推行“寨管家”乡村治理模式,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
对遵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几点建议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需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针对当前遵义市在乡村振兴上面临的一系列难题,需要:
一在统筹上下功夫,大力发展“农工商文旅”融合新业态。根据当地的特色优势,确立不同类型的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政府规划,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发展订单农业、休闲农业、会展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业等,将农业与工商文旅充分融合起来。
二在物流上下功夫,大力做好农业商贸的发展。商贸物流是经济运行的“动脉”,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农业模式,一定要面向市场,充分发挥商贸物流的“动脉”作用,通过市场调节农业生产。引导物流实体加快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建立专业农业物流公司,实现现代农业生产、交易、仓储、配送一体化。
三是在创新上求突破,激活乡村改革内生动力。农耕土地制度改革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农村土地制度,通过对农耕土地制度的调整,才能吸引社会资本大量进入农业领域。一旦社会资本在农业领域有了长期稳定的收入预期,农业投资会持续增长,从而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提升。
四是在特色上想办法,以数字赋能打造乡村试点样板。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驱动力量,乡村振兴一定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撑和保障。要不断提高科技的投入,加快高产、优质品种的研发和选育,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
(作者单位:遵义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