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16时许,在赤水市文华街道双龙社区,河流巡护员向英俊驾驶着执法船,和同事黄海龙沿着赤水市赤水河段驶去。
刚下过雨,赤水河呈现出豆绿色,葱绿的竹林贴着水面朝两岸的山上生长蔓延。
“要是晴天,能看到水里的鱼在游动。”说着,向英俊把船掉了个头,继续沿着另一方岸边往前驶去。
73.9公里,是向英俊和其他4名同事每天巡护的河流长度,非法捕捞是他们当前巡护的重点。
向英俊今年47岁,是泡着赤水河的水长大的。在成为巡河员之前,他已在赤水河打了27年鱼。
作为长江上游唯一一条没有修建电站、仍然保持流态的大型一级支流,赤水河被誉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最后庇护所”。
为保护好这块重要的生态屏障,2005年4月,赤水河赤水市段纳入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2016年农业农村部将赤水市列为长江流域退捕转产试点县。
2016年9月,138户207名渔民上了岸。对河道熟悉、驾船技术娴熟的向英俊,被聘请成为河流“巡护员”,从此从“打鱼人”变成“护鱼人”。
与此同时,赤水市农业农村局、综合行政执法局、公安局等单位部门联动,对赤水河赤水市段的采砂、餐饮船及生活污水排放等进行集中整治。
“现在河水更清了,鱼的种类更多了、个头更大了,河边的植被更好了,这个‘护鱼人’当得还是很有成就感的!”向英俊介绍,以前打鱼一网下去捕上来的除了鱼还有很多污泥,现在已经看不到污泥了。
和向英俊一样有成就感的还有53岁的赵全才。同样是捕鱼,以前捕鱼是为了贩卖讨生活,现在捕鱼是协助科研人员搞监测,更好保护赤水河里的鱼。
在位于文华街道的中国科学院赤水河珍稀特有鱼类保护与水生生物多样性观测研究站,赵全才和妻子张德琼正忙着打扫卫生。
赵全才的工作是辅助科研人员做鱼类监测,他负责驾船、捕鱼。张德琼则负责研究站的后勤工作。
“我把后勤工作做好,让他们有更好的精力去做好赤水河的鱼类监测。”张德琼直言现在的生活不仅规律还很有成就感。
2016年上岸后,赵全才夫妻俩干过餐饮、进过企业,还开过服装店,但都没能坚持下去。2021年6月,夫妻俩成了研究站的工作人员,并住上了45平方米的安置房,步行就能上下班。
该研究站工作人员黄壵介绍,监测到的鱼类物种数量从2016年禁渔前的123种已增加到2021年的126种,鳗鲡、红唇薄鳅、细鳞鲴、光唇蛇鮈等消失多年的鱼类重新在赤水河出现。(向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