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四下基层”是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是“四下基层”的一项重要内容,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遵义市各级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项目工地、街头巷尾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活讲透,把党的惠民利民政策讲清楚讲明白,让党的创新理论“声”入民心,引导基层干部群众把感恩之心转化为忠诚之志、维护之行、奋进之力。
让党的创新理论“声”入民心,要解决好“讲什么”的问题。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党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对贵州、对遵义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重点讲清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好中央、省、市重大会议精神、重大文件政策和部署安排。理论宣讲既要讲出“百姓味道”,又要讲出“时代味道”,既要政治清醒、把牢方向,又要把握重点、精准阐释。要将宣讲内容与服务群众、解决困难相结合,紧密联系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宣讲解读,及时回应基层所想、群众所惑、百姓所盼。
让党的创新理论“声”入民心,要解决好“谁来讲”的问题。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热在基层、暖在人心的关键在人。要注重从人才选拔、队伍建设、教育培训等方面下功夫,发现和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熟悉社情民意的理论宣讲人员。要坚持专兼结合、梯队发展的思路,建立涵盖党政领导干部、理论专家、教师、驻村干部、志愿者等各领域各行业的宣讲队伍。要把“干部带头讲”“专家辅导讲”“群众通俗讲”结合起来,纵深推进理论宣讲“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
让党的创新理论“声”入民心,要解决好“怎么讲”的问题。要用心用情用力提升宣讲质效,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清楚、讲明白,让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要用“乡音”讲好“党音”,增添理论宣讲“乡土味”,把“普通话”转化为“地方话”,“书面语”转化为“口头语”,用群众通俗易懂的家常话、耳熟能详的身边事,用“亲身经历”讲出“理论魅力”,用“邻里家常”唠出“理政新篇”,使理论“活”起来、“动”起来、“鲜”起来,在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中汇聚“人气”,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入行。
让党的创新理论“声”入民心,要解决好“在哪讲”的问题。基层党员和群众在哪里,党的声音就传播到哪里。要善于激活、盘活基层各类阵地资源,用好“线上”和“线下”两个阵地,让党的声音更快、更准、更便捷地传达到全市各地。要变“固定讲台”为“流动课堂”,因地制宜在街头巷尾、公园广场、校园课堂、田间地头等开展短小精悍的微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宣讲不限于讲台、不囿于课堂。要重点做好新媒体宣讲,打造“移动课堂”,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以微课堂为阵地、微媒体为平台、微宣讲为载体,构建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网上网下共同发声的立体式宣讲格局。
让党的创新理论“声”入民心,要解决好“跟谁讲”的问题。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成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强大物质力量,使实践获得成功。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差异性、特殊性,做到“因人施讲”“精准施讲”。要广泛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理论宣讲,采取灵活的宣讲方式,进一步增强理论宣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