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益州交子务的建立特别是次年官交子的发行,标志着具有无限法偿能力的新型货币形态“官方纸币”的正式登场。官方纸币发行之前多年的“民间交子”使用,直接由远距离大额支付需求牵引。唐代飞钱的产生,就包含着“铜钱短缺”和“支付牵引”两个因素。宋人眼中四川成都铁钱区承继“飞钱”的“交子”,也往往被偏重强调“飞钱以致远”的功能。然而,四川铁钱区的形成,本身就是铜钱短缺形势下北宋中央政府的特殊安排。而且,交子诞生初期只是服务于大额交易,日常交易仍然需要小面额的铁钱,流通中实际上是交子和铁钱的搭配。交子产生后的历程表明,“交子”这种符号化的“纸币”货币形态,在四川铁钱区仍然被人们从弥补货币短缺的方向加以运用,而且越往后力量越大,及至最后成为无根据发行窃取纸币持有者利益的手段。这样,传统中国纸币的发展路径,在官方纸币发行之后,便从大额支付的牵引,向弥补财政赤字的“铸币短缺”方向转换。与近代西方银行发行充当支付手段的信用货币性质的“银行券”不同(内生于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尽管同样是“纸做的货币”,传统中国纸币走的是一条国家强制的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国家纸币”道路。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