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守刚
“革命不成功,国家不强盛,百姓不得安居乐业。吾辈学子,徒坐寒窗,有何益哉!”这是从遵义老城走出去的学子蔡光举在厦门大学就读时,闻听黄埔军校招生的特大喜讯时发自内心深处的呐喊。1924年春他投考黄埔军校,入第一期第三队学习。
蔡光举,遵义老城人,1903年出生于一个小手工业家庭。蔡光举从小敏而好学,性格刚毅好胜。5岁发蒙,15岁便考入遵义中学堂,各科成绩常名列前茅。1919年,北京发生“五四运动”,消息传至遵义,他参与组织同学上街游行,宣传爱国主义思想。1921年,蔡光举因支持看新书、写白话文的主张,受到守旧势力反对,退出遵义中学堂,转至贵阳模范中学读书。次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厦门大学。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并在广州开办黄埔军校,培养新型的革命军事人才。1924年,蔡光举考入黄埔军校。他在这里学习刻苦认真,结识了共产党人,受到了先进革命思想的熏陶。同年底,蔡光举毕业后被分配到第二期入伍生第一总队政治部任秘书,后又到军校北较场分校负责政治工作。
1924年冬,广东军阀陈炯明背叛革命,搜罗东江土匪,准备进攻广州。1925年2月,广州国民政府决定讨伐叛军,蔡光举放弃出国留学机会,请缨讨伐陈炯明。政府军分左、中、右三路东征,蔡光举所部属右路,经广九,攻淡水。2月14日,进至淡水,先由粤军攻城,敌军拚命抵抗,战斗异常激烈。至晚,敌军借助探照灯光,向城外抛掷火球,东征军无法靠近,形成对峙。为了迅速消灭顽敌,10名军官和95名士兵自愿报名组成了一支敢死队,蔡光举带头报名并请准任队长。临战前,蔡光举给家中的哥哥写告别信,信中写道:“我如今已决心担任攻打淡水城的敢死队长,倘若不幸牺牲,乞兄善事双亲,弟媳亦请多加照顾。”
2月15日凌晨6时,攻城战斗打响了,蔡光举带着敢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奋不顾身地竖起云梯登城。蔡光举率敢死队冲至距城边近100米处中弹负伤,仍不顾伤痛率队猛攻,至城根约50米处,又中弹,仍强撑攻上城墙。此时,一弹击穿腹部,肠子外露。见队长受伤,激起全队官兵愤恨。敢死队攻势越来越猛,不到两小时就突破了城墙,两小时后,攻克淡水城,俘敌2000余人,缴获枪支1000余支。蔡光举终因伤势过重,于2月16日辞世,年仅22岁。
廖仲恺得知蔡光举的死讯后,十分悲痛,吩咐部下将其运回广州黄埔长洲岛安葬。2月18日,广州各界人士于医院举行追悼大会。后根据提议,1926年10月,黄埔军校在东征烈士墓园内为蔡光举单独修建了一座颇具规模的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