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曲幕影院、AI虚拟交互、全息影像……10月22日,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正式面向公众运营。在过去一年的试运营期间,红飘带吸引了100万人次体验沉浸式的红色文化,成为贵州红色旅游的新地标,也吸引了省内外一批批研学团队前来交流学习。
近年来,随着“双减”政策深入推进,研学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正逐渐成为学生们课外学习的新风尚。贵州凭借良好的旅游资源禀赋,把红色文化、人文风情、科普基地、自然生态等元素与研学相结合,从“研学+”出发,打造行走的丰富课堂,推动“研学游”向“研学优”转变。
“我们在‘红飘带’全景式深刻体会长征精神,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会更加坚定理想信念,继续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贵阳一中学子长征路。”今年以来,贵阳一中组织学生分批次走进红飘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
“研学+思政课”,“红飘带”让思政教育“活”起来、“实”起来。“红飘带”是集文化、科技、艺术于一体的首个以长征为主题的全域行浸式数字体验馆,学生们在全息影像、虚拟现实等现代数字和艺术手段中,沉浸式感受红军长征途中经典场景和故事,例如在《红飘带·伟大征程》沉浸式数字演艺中,学生亲身体验红军长征之路,跟随演员“战士”们一起爬雪山、过草地、渡赤水……学生们如同穿越时空,沉浸式感受伟大长征。
“桥”见贵州,瞧见科技,走进国内最大、贵州省内唯一以桥梁为主题的博物馆——坝陵河桥梁博物馆,在桥梁科普课堂上,讲解员生动地向每一支研学队伍介绍着通用技术在桥梁工程的运用,使平日晦涩难懂的桥梁与物理相关知识,在坝陵河大桥映衬下走进了师生的心里。
“研学+科普课”,活用科普资源,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为更好开展研学活动,桥梁博物馆自2021年正式开馆以来,与100余所学校签订《馆校合作协议》,累计接待研学游团体20万余人,成为省内外学校开展研学活动的热门目的地之一。在桥梁博物馆,师生通过搭建桥梁模型、参加科普讲座、实地参观坝陵河大桥等形式,了解贵州桥梁发展历程和桥梁建设的创新技术,开启桥梁科普研学之旅。目前,桥梁博物馆开发了覆盖各学龄段的STEAM桥梁课程,吸引200余所学校4万余名学生参加“未来桥梁工程师”研学实践活动。
融合地域特色,研学不仅是行走的课堂,也成为展现贵州多彩文化的重要场所,“研学+非遗体验课”带领着学生了解贵州的文化底蕴。在黔东南州黄平县非遗研学基地,非遗传承人亲自指导孩子们体验着学习制作泥哨和蜡染;走进丹寨万达小镇鸟笼手工制作工坊,学生将竹条嵌入笼身,耐心制作鸟笼;黔西南州兴义峰林布依非遗文化体验基地,青少年们仔细观看非遗传承老师的示范指导,带着好奇和兴奋,动手体验扎染制作……
“我喜欢这样的采茶活动,能够学到很多采茶的知识。”“采茶很有趣,比如采茶的时候怎么去辨别是不是好的茶叶。”近日,修文县第四小学以《茶之道》为主题,组织一至三年级学生开展研学活动,500多名师生来到贵州省林业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阳光沐浴下,体验了一堂特别的劳动课。
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在“研学+劳动”体验式课堂上,修文四小孩子们背上小竹篓,戴上小斗笠,在研学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分辨、挑选及正确的采摘手法,学生们有模有样地采摘茶叶,同时了解和体验茶文化、茶历史、茶礼仪。
“研学+”模式将研学与多领域教育资源深度融合,赋予课外教育新的内涵与活力。在强调教育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的今天,研学不再只是一次走出校园的旅行,是让学生在丰富的体验中,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获得知识,为学生全面发展赋能。
(来源:《贵州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