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暖阳,照耀着红城遵义熠熠生辉。
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明方向、催人奋进、鼓舞人心,遵义市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弘扬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用红色文化凝聚起遵义在新时代长征路上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坚定信心、苦干实干,稳中求进、善作善成,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新风采。
遵义,是一座红色文化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
1935年1月,红军长征途中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1940年,浙江大学西迁至遵义、湄潭办学7年;三线建设时期,近十万热血儿女奔赴遵义,在这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为遵义留下了宝贵财富和厚重文化底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2021年和2025年三次来到贵州考察。
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遵义会议会址时作出“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的殷殷嘱托。
十年后的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作出了“对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红色旧址,要加强系统性保护”“要弘扬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以昂扬斗志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重要指示,为我们今后抓好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直以来,遵义会议纪念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依托现代高精度数字化技术开展文物的创新性保护和展陈,科技的力量使文物“活”了起来,更好传播红色文化。
遵义会议纪念馆副馆长雷鸣说:“今年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系统性做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进一步完善场馆建设,提升革命文物保护质量和水平;在藏品管理上下足功夫,加强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遵义会议纪念馆文保部主任李琴表示,“我们将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持续提高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奋力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遵义会议纪念馆宣教部讲解员谢梦晓说:“作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以真实的历史资料、生动的革命故事为依据,讲述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广泛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弘扬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讲好红色故事,是一代代遵义人的责任和使命。遵义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让红色力量、红色基因深深植根于城市精神、城市品格当中。
红花岗区老城街道纪念馆社区毗邻遵义会议会址,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红色文化延承。红花岗区老城街道纪念馆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仙说:“我们第一时间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在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社区治理中融入红色文化,扎实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有温度有实效,切实将‘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的殷殷嘱托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遵义会议会址派出所距离遵义会议会址仅有73米,是守卫遵义会议会址的中坚力量。该所副所长唐云霄说:“作为守护红色地标的一员,我们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弘扬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每一位群众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遵义市红歌艺术团是由一群热爱唱歌的退休干部职工组建的民间艺术团体。每个周他们都风雨无阻,坚持在遵义纪念公园歌唱经典歌曲。该团团长罗光华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支山歌给党听》《十送红军》都是我们经常唱的歌曲,一首歌就是一个革命故事。我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时光飞逝、光阴似箭。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虽说时光走远,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话语,一直让花茂村土陶非遗传承人母先才记忆犹新、温暖如春。
母先才激动地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的重要讲话,特别振奋人心,我会传承发扬好土陶技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花茂村的土陶制作始于清朝晚期,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花茂全村95%以上的人家都以做土陶为生。时至今日,母先才家是土陶制作工艺的传承者之一,他家四代做“陶”,以“陶”谋生。
这几年,母先才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陶艺馆,20多台陶艺拉坯机一字排开,经常忙得停不下来,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这里打卡体验土陶制作的乐趣。借助农村电商平台,他家的土陶产品还远销全国各地。从以前公路边的手工作坊,到现在多功能的乡村旅游陶艺体验馆,母先才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指引下,花茂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用勤劳的双手,守住了传统技艺,收获了幸福生活。我们将一直坚定不移跟党走,把自家的传统手艺再好好琢磨琢磨,做出更多有特色的产品,吸引更多游客来村里。同时,我也想学点新技能,通过尝试电商直播,把咱们村的土特产卖到更远的地方去。村里环境越来越好,我也要多出力,和大家一起把村子建设得更美,让子孙后代过上更好的日子。我相信,只要齐心协力,花茂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土陶传承人的坚守,为花茂村的文化底蕴添砖加瓦,而在乡村旅游的广阔天地中,农家乐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在“红色之家”农家乐,每天都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打卡、就餐。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与农家乐的负责人王治强以及村民们亲切交谈。十年间,以“红色之家”为代表的农家乐见证了花茂村乡村旅游的兴旺。
“以前在农家乐只有吃饭这一个选项,现在内容可丰富了,除了品尝地道农家菜,还能够亲手制作土陶、体验古法造纸、吃到新鲜的坚果酥。”王治强说。由于生意火爆,他家的农家乐带动了1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
“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的重要讲话,我特别受鼓舞,也觉得责任更重了。今后,我要把农家乐的特色做得更足,把本地特色食材用好,开发一些有创意的菜品,让游客吃得健康、吃得新鲜。同时,还要持续提升服务品质,让游客来了就像回到家一样,感受到热情和用心,让游客在这里住得舒心、玩得开心,为打造‘多彩贵州’文旅品牌出一份力!”
花茂村的乡村振兴,不仅靠文化,还得靠产业。在花茂村,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竞相绽放,游客纷至沓来,在田间地头与春合影。一个个大棚里春意正浓,蔬菜幼苗正在茁壮成长,全自动喷灌设施无死角全覆盖。
遵义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是花茂村采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的集体合作社,从2016年成立以来,合作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了产业振兴与群众同步小康的目标。现在,该合作社有露地蔬菜基地100亩、大棚蔬菜基地150亩,常年种植水稻和黄瓜、丝瓜、茄子、西红柿、苦瓜、四季豆等蔬菜品种,这些绿色财富,正为花茂村的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大棚里务工的花茂村村民杨清华说:“这十年来,我们花茂村变化很大,以前我是在外面务工,但现在村里的产业发展起来了,我就愿意留在家乡发展,一是离家近,能够照顾老人和孩子,二是这里的工资也不低。以前的荒茅田,早就看不到了,现在的花茂村,真的是花繁叶茂,每当有外地的亲戚来串门,我们都特别骄傲、特别自豪。”
如今的花茂村,正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蔡城池 李兴群 记者 涂林念 庞飞 谭波 郑海海 向维忠 陈春江 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