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从车间改造到技术创新,从融合发展到产城联动,汇川区正立足发展新坐标,聚焦实体经济,发挥“大工业”优势,锚定“1+3”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集约化跃升,着力构建“传统产业不传统、新兴产业加速跑”协同发展新格局,持续锻造工业强区“硬实力”。
走进贵州凯宏汇达冷却系统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技术人员正在调试智能化生产线。这是一家专注于汽车发动机及新能源汽车冷却系统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专业科研生产型企业,通过设备升级,实现了从人工生产向自动化、模块化转型。
得益于智能化改造和技术创新,该公司研发的液冷中心以体积小、耐候性强等优势打开市场,并与成渝地区龙头企业构建“研发—生产—应用”全产业链协作体系。今年,该公司还将追加300万元投资,对生产车间进行改造。
“目前已经完成水膜化地面整改和部分生产线的迭代更新,预估改造完成后,整个项目可以提高20%左右的生产效率。”该公司总经理林东说。
技术改造的澎湃动能同样影响着汇川区白酒产业。在贵州董酒股份有限公司新增4万吨技改扩建项目现场,全省最大的单体酿酒车间通过“大窖产香、小窖产酒”双工艺创新,实现酒质、产量同步提升。
“今年一季度产值同比增加10%、产量同比增加95%。”贵州董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裁王莉萍说。
作为贵州省“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该公司新增4万吨技改扩建项目创造出1500个新岗位。
近年来,贵州董酒股份有限公司始终秉持“本地优先、链式协同”理念,通过包材供应链的本地化布局,带动劳动者从原材料到生产、物流的全链条就业。
“董酒90%包装材料实现本地化采购,带动23家遵企协同发展,仅汇川区11家包材企业就提供近2000个就业岗位。”王莉萍说。
(汇川融媒记者 毛艺 罗永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