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樊明富 仁怀融媒记者 涂顺菊 龙苹)后山苗族布依族乡,作为仁怀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镇,不仅历史悠久,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后山乡以民族文化村寨保护为核心,深入挖掘当地特色民族文化,探索出一条民族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
踏入后山苗族布依族乡的西苗故里景区,芦笙馆传出的悠扬乐声,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在芦笙馆内,芦笙制作传承人正全神贯注地吹奏着芦笙。见到游客到来,他热情洋溢地为他们讲解芦笙的构造,并教游客们吹奏简单的芦笙曲调,让游客沉浸式感受芦笙文化魅力。
“我亲眼见到了这些陈列的芦笙,从传统到现代,每一支芦笙都承载着独特的意义。在民间艺人的悉心指导下,我吹奏出了简单的曲调,体验到了芦笙演奏的乐趣,对苗族文化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游客彭正星告诉记者。
芦笙馆是后山苗族布依族乡精心打造的文化展示窗口。馆内不仅按照年代和类型展示了风格各异的芦笙,芦笙制作传承人还会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详细介绍芦笙的制作工艺、发展演变历程,以及它在苗族各类节庆活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我们传统的芦笙多以6管为主,工艺相当复杂。我在芦笙馆工作,就是希望游客和当地居民能够深入了解我们的芦笙文化。我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都能聆听到苗族历史的悠远回响。”芦笙馆芦笙制作传承人陶仁洪说。
除了建设芦笙馆,后山苗族布依族乡还积极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将苗绣、蜡染等非遗课程引入校园。在后山民族小学的教室里,老师正在教学生们苗绣和蜡染的基本技法。在老师的耐心讲解下,学生们认真地捻线刺绣,尽情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除了依托学校课堂授课来传播苗族文化,当地还充分利用学校少年宫这一资源优势,每周安排非遗课程。非遗手艺人李朝芬便是这些授课老师中的一员。自2014年被聘请担任民族文化传承教师以来,她一直致力于将苗族刺绣技艺传授给学生们。
“我们希望通过将非遗课程纳入学校教育体系,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和了解民族文化,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李朝芬表示。
目前,当地学校共开展了5个大项、28个小项的活动,涵盖了芦笙舞、板鞋竞速、踩高跷、刺绣、蜡染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及非遗课程。在后山民族小学,少数民族儿童占比达41%,这些课程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们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学校作为民族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我们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特色民族文化深深扎根于广大师生心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未来,我们将继续丰富课间活动,增加课程类别,增强师生们的自信心与民族认同感,将学生培养成民族文化传承人。”后山民族小学党支部副书记牟胜利说道。
芦笙馆内悠扬的笙歌,校园里丰富多彩的非遗课程,不仅让当地居民和学生们对自身的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热爱,也吸引了四方游客前来感受这份独特的文化魅力。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民族文化村寨的保护力度,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民族文化资源,不断探索更多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推动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同时,我们将持续加强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培养更多的民族文化传承人,努力把后山苗族布依族乡的民族文化打造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后山乡副乡长陈宗伟满怀信心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