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文化
     
本版列表新闻
~~~——景德镇元明清制瓷业遗址寻踪
~~~遵义1800余个农家书屋铺就乡村振兴“书香路”
~~~
红花岗区第十三小学~~~
     
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泥土与书籍的交响
遵义1800余个农家书屋铺就乡村振兴“书香路”
  绥阳柳湾书院一角。(黄梅梅 摄)

  记者 李燕 

  春天的阳光照进红花岗区海龙镇贡米村的农家书屋,柔和而温暖。书架上整齐摆放的书籍种类繁多,成为村民们闲暇时的“精神粮仓”。三五村民围坐在书桌前,享受着阅读带来的乐趣。

  贡米村种植户陈顺伦放下手中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手册》感慨道:“以前农闲时,大家没事就聚在一起闲聊,自从有了农家书屋后,来看书的人越来越多,村里的风气也变好了。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田间作物种植和管理的好方法,收成一年比一年好。”

  这是遵义市以农家书屋为载体,推动乡村阅读、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遵义市以农家书屋为载体,积极探索“农家书屋+”多元模式,着力在建好阵地、用好资源、拓展功能等方面下功夫,让农家书屋成为村民们“看得见”“走得进”的精神家园。

  村民们的精神“充电站”

  在播州区泮水镇中坪村,农家书屋已经成为村民的“第二课堂”。村民敖世康是农家书屋的常客,他坦言:“这里的书对我帮助很大,尤其是农业技术类的书籍,让我掌握了不少种植技巧。”

  中坪村农家书屋图书种类丰富,涵盖农业、医疗等多个领域,每天早上八点半开门,下午五点半关门,并配有专职的图书管理员。

  “现在书的种类多了,环境也好了,每天来看书的村民有二三十个。”中坪村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王普群说。

  书香交融着“泥土味”,描绘着乡村耕读的新画卷。近年来,泮水镇将农家书屋作为重要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针对群众的不同需要,及时更新农家书屋的图书,配套农业种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以及文学法治等方面的书籍,吸引了不少村民常来“充电”。

  如今在遵义市,像中坪村这样的农家书屋遍地开花,它们已然成为村民们学习知识、提升技能、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每到节假日,仁怀市合马镇知行书舍内便人头攒动,前来看书的群众有的站在书架前仔细寻书,有的端坐书桌旁沉浸于心仪的书籍之中。“平时经常来这里看书,这儿环境安静,书的种类也多。”合马镇居民杜国仪说。

  知行书舍还会定期举办经典阅读活动,吸引了大批阅读爱好者参加。他们自发组建读书小组,分享书中精彩、交流心得感悟。居民赵颖说:“我常来知行书舍参加读书会,这儿学习氛围浓,我们今天读的《万历十五年》让大家了解了明朝的一段历史。”

  在正安县和溪镇,农家书屋成为村民们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平台。很多村民遇到法律问题,都会主动来书屋看书学习。如今,村里还定期举办法律知识讲座,邀请法律专家讲解与劳动、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如土地承包、婚姻家庭、劳动权益等。

  为了让农家书屋真正“活”起来,遵义市在硬件上加大投入,同时注重管理和服务的提升。每个书屋都配备了专职管理员,定期更新图书种类,并根据村民需求开展读书分享会、农技培训等活动,吸引村民走进书屋、爱上阅读。

  最是书香能致远。农家书屋既是乡亲们的学习园地,也是涵养文明乡风的有益平台。截至2024年底,遵义市已建成农家书屋1805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藏书总量达380万余册,有电子阅览设备270余台,电子图书49万余册。“忙时耕作,闲时读书”已然成为乡村群众生活新风尚。

  在这里找到乡村文化自信

  在遵义,农家书屋的功能远不止阅读。在绥阳县枧坝镇黄鱼村,已近300年历史的古宅院被命名为“柳湾书院”,这里不光是当地村民的阅读空间,更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柳湾书院前身为2019年6月成立的柳湾文学社和柳湾诗社,书院内13间展览陈列室里珍藏着文学、社科、历史、方志等各类图书10000余册,同时,还收藏了300余件农耕文化及生产生活物品。

  自成立以来,柳湾书院通过举办诗歌朗诵会、文化讲座等活动,吸引了省内外学者和师生前来参观交流。该书院图书室对村民开放后,更加方便了村民的日常阅读,对提升当地村民的个人素质和文化修养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在红花岗区金鼎山镇莲池村,农家书屋成了政策宣讲和技能培训的“大本营”。村里定期举办政策宣讲、农技培训、科普讲座、阅读分享、经典诵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让大家能够学到农业技术,还能提升文化素养。村民李大姐说:“以前觉得种地就是靠经验,现在通过在书屋的学习,我才知道科学种植的重要性。”

  在汇川区板桥镇娄山关社区,除了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经典阅读分享会外,农家书屋还与非遗相结合,推出了相应的活动。暑假期间,青少年儿童可以在这里近距离接触传统剪纸和非遗拓印,感受非遗的艺术魅力。社区负责人表示:“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希望让孩子们更加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在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农家书屋则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该乡依托农家书屋,组织开展仡佬族文化讲座、民族歌舞表演等活动,让村民在阅读中了解民族文化。

  “农家书屋+”模式,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还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湄潭县湄江街道核桃坝村农家书屋定期举办茶叶种植技术培训,让茶农们在家门口就能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种植方法,更好地帮助他们提升茶叶品质和产量。茶农吴艳兵说:“现在通过学习掌握了科学的种植方法,茶叶的品质提高了,收入也增加了。”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遵义市农家书屋正从单一的阅读空间转变为多元化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成为村民的“精神粮仓”、乡村的“文化地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

  黔北乡野书香愈发浓郁

  农家书屋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涵养乡风文明、提升农民素质、培育文化人才的重要功能。近年来,遵义市通过精准对接村民需求,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图书资源,还通过文化活动和技术培训,将阅读与实践相结合,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

  “农家书屋的建设,不仅是文化设施的完善,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实践。我们不仅要建起书屋,还要让书屋真正发挥大作用。”遵义市委宣传部出版印刷和传媒监管科相关负责人说,乡村阅读是推进“全民阅读”的重要内容,遵义市积极利用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乡村阅读的支持,及时做好农家书屋提档升级和图书补充更新工作,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文化活动,在推进全民阅读、用好农家书屋阵地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接下来,遵义市将从“夯实阅读基础、健全阅读方式、拓展阅读活动”三个方面做实乡村全民阅读,在完善乡村阅读推广设施建设维护、跟进数字化赋能书屋多样化、落实乡村阅读活动的多样性等内容上下功夫,加强农家书屋书籍管理、用好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建立一支优秀的管理员队伍,积极探索“数字化+农家书屋”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激发村民阅读热情。持续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多样阅读活动,让农家书屋成为遵义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

  书香浸润乡村,文化赋能振兴,黔北乡野的书香正愈发浓郁,照亮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党建/公益广告
   第05版:经济/公益广告
   第06版:文化
   第07版:综合新闻/公益广告
   第08版:广告
六百余年窑火何以影响世界
泥土与书籍的交响
图片新闻
将课堂“搬”到户外,研学促成长
遵义日报文化06泥土与书籍的交响 2025-04-29 2 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