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在我市的广袤乡村,一批“接地气”的乡村治理模式正在兴起。从习水县的“文明基金”到新蒲新区的“儿童议事会”,从凤冈县的“妇女主事”到道真自治县的“四聚焦四强化”……这些做法源于群众、服务群众,成为乡村善治的新探索。
乡村治理的关键,在于找准群众关切。治理不是“干部干、群众看”,而是让群众参与其中。习水县的“文明基金”由村民共议共管,用于奖文明、助困难、办公益,既激励正向行为,又增强集体意识。这样的机制,把治理变成共建共享的过程。
儿童也能参与治理?新蒲新区通过“儿童议事会”,孩子们提出建议,反映问题,推动改变。这种做法不仅提升社区环境,更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治理,不只是管理,更是引导和激发。
乡村治理要讲力度,也要有温度。凤冈县的“妇女主事”模式,调动女性力量参与村务、调解纠纷、倡导文明,使治理更富人情味。妇女既是家庭重要成员,也是社会纽带,她们的参与,让乡村更和谐、更有爱。
治理升级还需系统推进。道真自治县通过“四聚焦四强化”,统筹产业发展、环境整治、乡风建设和公共服务,形成整体提升的治理格局。组织引领强、资源整合活、群众参与广、监督考核实,治理才能落地见效。
培育文明新风,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目标。当村庄更整洁、邻里更和睦、行为更文明,乡村振兴就有了内生动力。这些实践表明:治理有效,离不开文化滋养;风气向好,源自制度引导与群众自觉。
加强乡村治理,必须坚持党建引领、群众主体、因地制宜。要总结推广经验,鼓励更多地方探索适合自己的模式。同时,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夯实治理基础。
乡村治理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民心工程。让我们持续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激活乡村活力,推动文明新风深入人心,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