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遵义市资深地方文史工作者李连昌介绍,解放前遵义一个叫罗微五的士绅,在今天罗庄电器市场附近修建了一个庄园,并在附近置办了商店、学校等,庄园一带慢慢形成了一条街道,当时遵义人称之为新街。
抗战期间,外来人口涌入,这一段逐渐形成了居民区。解放后,新街迎来了它第一个发展时期。李连昌说:“遵义运输公司搬到了新街,车辆进出让这里略显繁华。当时的遵义人都用煤做燃料,每天早上有大量的人力车到田沟煤矿运煤进城,新街作为到田沟方向的必经之路,两旁发展起了很多饭店、茶店,来往的车辆和行人渐渐增多。”
新街后来改名为抗美路。到上世纪70年代末,这条道路上仍满是泥土,两边都是低矮的建筑,仅少量汽车、自行车通行。
1992年7月,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抗美路彻底换了模样,道路硬化拓宽,并正式更名为香港路。1993年7月28日,香港路竣工通车,从此旧貌换了新颜。
如今的香港路连通北京路、上海路、大连路、澳门路等城区干道,道路两旁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
(记者 何骥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