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念龙(1910年—2000年),原名蔡仁元,仁怀中枢人。1927年在贵州省立第三中学读书期间,深受校长黄齐生的影响,立志追求民主革命真理,报效祖国。1929年毕业后,因不满贵州军阀周西成不准黔籍学生外出求学的高压政策,怀揣200块大洋,晓行夜宿走路到重庆。然后坐船到南京,再坐火车去上海,进入广西名流马君武在上海创办的中国公学,主攻美国经济,为他后来的外交生涯奠定了基础。
“九·一八”事变后,韩念龙经常参加学生救亡宣传活动,他曾在田汉创作的《伊通河畔》中扮演角色。他原名蔡仁元,当时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的同志差不多都知道有个“老蔡”,著名戏剧家夏衍在他的长篇回忆录中曾多次提到“老蔡”。
1935年,韩念龙加入中国共产党,与陈之一、郭光洲、张继桢、周林一起领导发动了声势浩大的上海反日大罢工运动,并取得胜利,为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作出了积极贡献。
1938年秋,韩念龙在上海崇明岛参加抗日游击队,开始军旅生涯,成为陈毅麾下一名能征善战的将军。上海解放后,韩念龙出任上海淞沪警备司令部副政委。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韩念龙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俘管团团长。此时,一纸令下,调他到北京外交部工作。他找到老首长陈毅,说自己不去,因不懂外语。陈毅听了大怒:“不懂就学,你是军人,你懂不懂纪律,懂不懂命令,服不服从指挥?”韩念龙于是星夜兼程赶赴北京。当时与韩念龙一起担任大使职务的还有耿飚、姬鹏飞、黄镇等,毛泽东主席对他们说:“之所以启用诸位将军,就因为不怕你们跑,外交也是打仗,不是用真刀真枪,而是用嘴打仗。”周恩来总理说:“这叫武打文仗。”
从此,韩念龙开始了他长达40多年的外交生涯。1951年8月至1956年2月,任驻巴基斯坦大使。1956年5月至1958年10月,任驻瑞典大使。1958年11月至1964年4月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兼办公室主任。1964年5月至1983年8月任外交部副部长,主管亚洲地区事务,同时任外交部党组副书记等职。
其间,1974年访问日本,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中日海运协定。1979年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34届联合国大会。1980年赴日本出席首次中日外交事务当局高级官员定期协商。1981年与印度高级外交官员举行中印边界双边关系会谈。1982年率中国外交官代表团访问泰国。1983年9月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党组书记。后当选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韩念龙是一名将军出身的出色外交家,又是一名学有成就的儒将,常以“胸无点墨,自是伧夫”自警。
1994年10月,韩念龙离休。2000年6月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相关党史资料由遵义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记者向婧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