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环绕,满眼苍翠。新蒲新区新中街道松源社区(原幸福社区)一栋栋灰瓦红墙楼房整齐排列,小区里景色如画,伴随着四季更替,从鸟语花香到枯藤老树,呼应着山色变化,默默见证搬迁群众的喜怒哀乐……纪录电影《进城记》让原汁原味的淳朴民风氤氲着砥砺前行的初心。
新蒲新区新中街道松源社区是遵义市唯一一个易地扶贫搬迁跨县安置点,社区内搬迁安置383户1383人。2018年6月,搬迁群众全部入住社区。搬出了大山、挪了穷窝、别了故土,那如何稳得住、能致富?这不仅是摆在搬迁群众面前的现实问题,更是扶贫干部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
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的导演焦波,一直将镜头对准农村、对准农民,在真正了解乡村,理解脱贫攻坚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后,拍摄了纪录电影姊妹篇《出山记》与《进城记》,用镜头记录下了扶贫干部倾力扶贫、群众奋力脱贫的真实故事。
2020年11月,《进城记》获得第26届中国纪录片长片十佳作品奖,焦波凭借此片获得第26届中国纪录片长片最佳编导奖。
没有精心雕琢的台词,没有专业演员,没有华丽的特效,《进城记》凭什么获奖?
源于每一个镜头的真实。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也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规模最大、任务最重的省份。
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遵义全市上下坚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索减贫摘帽的遵义样板,确保了有劳动力的家庭户均一人以上就业的目标。2019年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875元,在2012年基础上翻了两番,增速远远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
为了展示我市“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2018年,遵义市委宣传部与《出山记》导演焦波再次合作,筹备拍摄《进城记》。
没有提前设定的剧本,只有一个个耐心的倾听者,他们用镜头一帧帧地记录着杨多晏、覃猛等为代表的出山群众进入城市后的点点滴滴。
与《出山记》不一样的是,《进城记》拍摄环境好了,但拍摄难度更大了。
因为要记录农民进城后思想观念的转变,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力求叙事的真实性,焦波团队驻扎在新蒲新区松源社区,和村民同出同进、同吃同住。焦波说:“只有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才能倾听群众的心声,看见群众的变化。”
本着这个思路,《进城记》以质朴的电影语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下搬迁群众的内心世界,以及在脱贫攻坚的火热实践中共产党人彰显的使命担当。
源于每一个镜头的真情。
如果说真实是《进城记》的底色,那么真情则是影片的灵魂所在。
在《进城记》的拍摄中,焦波并不回避过程中的冲突,老百姓和基层干部们在他的镜头下,毫不避讳地说笑、哭泣、吵架甚至动手。直面问题,他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说:“不回避贫穷,不忌讳矛盾,因为这就是一场战斗。你不穷,怎么叫扶贫?不难,怎么叫攻坚?出现一些问题,有些老百姓一时想不通,都很正常。有问题就解决问题,哪有什么事能没有问题呢?”
正是因为真实的记录,让搬迁群众清楚地看见自己的所言所行。不少参与影片拍摄的群众直言:“《进城记》就像是一面镜子,看到了搬迁生活从无所适从到安居乐业的转变。”
出山不易,进城更难。影片中,从大山深处搬迁到新蒲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覃猛和杨多晏因为各种问题,而无法很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习惯的差异和城市就业创业的门槛,虽然给他们进入城市开启新生活增加了难度,但在扶贫工作队伍的帮助下,他们对于改变命运的期盼在同一个时空产生着共鸣。
让杨多晏触动最深的是改变。他在《进城记》里发自肺腑地对儿子说:“我们搬到城里居住,是让你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这就是改变,这就是从低到高的改变。”青年覃猛也有着自己的感触,他认为搬迁是机遇。他说:“政府给我的不仅是一套城里的房子,而是一个舞台,展示人生的舞台。”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一揽子扶贫政策的帮助下,杨多晏做起了贩卖羊的生意,生活慢慢富裕起来。覃猛在电影拍完后,便跟着焦波团队学习摄影,不到半年时间,已经成为一名成熟的摄影师,事业蒸蒸日上。
“搬”只是第一步,“安”才是更关键的一步。影片还再现了扶贫干部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如何接续发力,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让搬迁群众更加安业安心。
《进城记》镜头下,光影交错。虽没有如硝烟战场上的故事般跌宕起伏,却反映了每一个干部群众的拼搏精神和决战贫困的信心,表达了搬迁群众对融入新生活的渴望。据相关人士评论,影片展现的厚重、细微、复杂、真实的情感通过大银幕的表达,一定能激起跨越身份、年龄、阅历的理解与共情。
焦波坦言:“遵义脱贫攻坚波澜壮阔的场面,各级干部过硬的工作作风,以及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都被收录在镜头里,我也深深地被影片所感动。”
(记者 金枭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