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个苗族姑娘,通过刻苦学习钻研竹编技艺,从一名学徒成长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她无私奉献,利用所学技艺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是脱贫路上涌现出的典型代表;她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代表通道上,向国内外记者展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的独特魅力......
她就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获得今年“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杨昌芹。
潜心学艺终有所成
今年31岁的杨昌芹,出生于铜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杨昌芹从小家境贫困,2007年,作为印江民族职业学校的10名学生代表之一,她来到赤水市学习竹编工艺,师从贵州省拔尖乡土人才、赤水竹编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兰。从此,她便与竹编结下了不解之缘。
竹编属于精细活,一件成品,要经过选竹、劈篾、拉丝、编制等20多道工序,要求特别高,很考验人的耐心。
“她能静下心来,并且天赋很好。”这是师傅对她的评价。
跟随师傅学了整整10年,杨昌芹的竹编手艺越来越娴熟,不仅速度快,而且质量好。渐渐地,她的竹编技艺超过了师傅。对此,陈文兰十分高兴:“当师傅的都希望教出好徒弟,只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能让竹编手艺得到更好的传承。”
不仅如此,杨昌芹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大胆创新创意,将竹编与茶具、酒器、花瓶等实用器具结合,开创了立体竹编编制工艺,赋予了竹编这项传统技艺新的生命,让大众对竹编工艺有了新的认识。
在政府和业内朋友的推荐下,杨昌芹带着各式精美的竹编作品参与国内外比赛,获得了多个国家级、省级荣誉,她本人还先后当选“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亚太地区青年竹工艺师”,2014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杨昌芹的竹编手艺不断精进,收入也不断增加,但她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注册成立了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解决了100多人就业。
“喝水不忘挖井人,我所有的成就,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作为一名党员,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加入到竹编行业中,通过竹编勤劳致富。”杨昌芹说。
2016年,正是赤水市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时候,杨昌芹在赤水市大同镇开设了免费竹编培训班,积极发动当地的贫困户、留守妇女、残疾人加入到竹编行业中。并且,杨昌芹和她们形成了“利益联结”,学员经过培训后,编制的竹编制品,她直接回收到公司。这样一来,学员不仅掌握了一技之长,还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唐小蓉是大同镇的一名贫困户,自从学习竹编后,她每月能挣3000多元,比种地收入高了不少。
除了大同镇本地,还有旺隆镇、宝源乡等周边乡镇以及四川省泸州等地的一些群众也前来学艺。杨昌芹总是耐心细致地讲解竹编编制要领,毫不保留地将竹编技艺传授给大家。
据统计,截至目前,杨昌芹已经培训3000余名学员,其中大都是贫困群众和留守妇女。
做大做强竹编产业
由于竹编技艺高超并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杨昌芹获得“黔北工匠”荣誉称号,并顺利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2018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面对海内外媒体记者,作为代表通道上年龄最小的代表,杨昌芹向人们展示了独具民族地方特色的竹编工艺品。她说:“竹编是我的热爱,也是我的事业,我要用它编出乡亲们的小康之路。”
2019年,杨昌芹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际竹藤中心合作,开设国外培训班4期160人、国内培训班2期70人,成功把赤水竹编的影响力扩大到省外、海外市场,使赤水竹编文化和脱贫攻坚精神得到了广泛弘扬。
此外,杨昌芹创办的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销售市场进一步拓宽,公司开发的竹编工艺品,除了销往国内各地,还远销英国、法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公司产值达上千万元,开发了300多个竹编品种,拥有20多个商标、12项发明专利……
如今,一心想让村民走上幸福路的杨昌芹,把目光投向了更加宏远的目标。
在她看来,赤水竹编既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赤水市的特色产业,发展好这一产业,对于乡村振兴将起到一定作用。
“我们公司的名称叫做‘牵手’,就是希望能够牵手更多群众。”杨昌芹说,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一名共产党员,她将秉持初心,把竹编技艺传承好、发展好,做大做强竹编产业,与更多群众手牵手、肩并肩,一起振兴乡村,把家园建设得更好。
(记者 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