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文化
     
本版列表新闻
     
2021年08月1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承历史 服务当代 启迪未来
——遵义市第二轮修志工作硕果累累
向婧

  盛世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2003年底,我市启动第二轮修志工作,按照规划,全市将编纂出版《遵义市志》1部,县(市、区)志14部。

  为了完成这项宏大的基础文化工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方志系统不断探索,在志书编纂、旧志点校、质量保障、方志馆和信息化建设,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构建起地方志事业多元发展的良好格局,为新时代地方志事业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日,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遵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表彰为“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

  重点突出多业并举

  翻开《遵义市志》,犹如推开了一道门,让人一下穿越到远古时期,跟随文字记载,沿着历史脉络,一路前行走向今天,了解一部完整的遵义发展史。

  2018年10月17日,被誉为遵义“一方之全史”、地情“百科之全书”的《遵义市志》正式发行。这部举全市之力编纂,多达近千人直接参与编辑,涉及380多个单位,共计近640万字,全面展示遵义发展进程的鸿篇巨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遵义市志》是撤地设市后遵义按照国家规划编纂出版的第一部通志,是继《遵义府志》《续遵义府志》之后的又一部市级综合志书。出版发行后,不少专家学者争相阅览,并做出点评:该志书“为广大读者了解黔北、走进遵义,熟悉地情、研究历史,指导实践、开创未来,陶冶情操、增长见识,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和有益的借鉴。”

  “地方志具有借古鉴今、开创未来、资政利民、服务社会的功能和作用。我们准确把握地方志工作的根本性、方向性要求,践行为党立言、为国写史、为民修志工作宗旨,确保地方志事业发展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使地方志工作存史、资治、教化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市方志办副主任王藩告诉记者。

  《遵义市志》全面、客观、系统地记述了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横陈百科、贯通古今,承上启下,无不备载,可以说,集资料性、科学性、可读性于一体。《遵义市志》的出版发行,标志着我市圆满完成全国、全省统一部署的第二轮志书编修工作任务,既是我市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牌,更是遵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

  近年来,我市地方志事业发展多业并举。深入实施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走出一条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办公室组织实施、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路子。

  在抓住修志编鉴主业的同时,我市还在旧志点校,专题志、部门志、乡镇志编纂,地情资料编辑、地方志馆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这些文化成果在传承历史、服务当代、启迪未来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全面完成“两全目标”

  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第二轮省、市、县三级志书全面完成和三级地方综合年鉴达到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全覆盖的“两全目标”,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地方志和综合年鉴编纂工作。

  按照规划,我市全面完成市、县两级规划志书的编纂出版任务,编纂出版市级综合志1部、《遵义图志》1部、县级综合志14部。与此同时,地方综合年鉴“一年一鉴”的目标任务也全面实现。《遵义年鉴》在有关年鉴编纂质量评比活动屡获殊荣。

  “全市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充分认识到‘两全目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政治意识、树立大局观念,全力以赴抢进度,强化担当保质量,聚精会神谋攻坚,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地方志和综合年鉴编纂出版任务。”王藩这样说道。

  据统计,在第二轮修志工作中,我市地方志系统共编纂出版志、鉴、地情丛书500余部。除了市、县级综合志书、年鉴外,还有乡(镇、街道)志40余部、专业志10余部;市、县两级部门志、企业志、校志共300余部;成功申报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并出版发行志书2部;收集整理、点校出版《遵义府志》《续遵义府志》等古籍旧志等10余部。

  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海量的文化信息。中华上下五千年就是以这种形式传承着文脉,生生不息。

  因此,全市各级各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志书等的宣传力度。例如,广泛开展读志用志活动,推动《遵义府志》《续遵义府志》《遵义市志》等方志文献进机关、进学校、进社会,积极服务经济社发展;开展爱国爱乡教育活动,使相关书籍成为市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王藩说:“我们建成了‘遵义文萃’地情资料库,收藏展陈遵义市范围内书籍及与全国各地交流的书籍,种类涉及志书、年鉴、地情资料、史书、杂志期刊等,对2000余种5000余册文献进行展示陈列,为读者提供优质查阅服务。”

  此外,我市在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上也取得良好效益。为世界遗产申报、大型工程、大型宣传展览、项目规划与建设提供资料服务;支持开展地方历史宣传,拍摄“寻访半坎文化”等专题节目;通过地方志、年鉴载体,记载“遵义绿”“遵义红”“遵义大米”“山盆脆李”等特色产品,服务商标申报,助力黔货出山等。

  积极探索“多元模式”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创新修志方法路径,实行官修体制下多元化的修志实现形式。市方志办充分开发利用社会力量,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与合作,多渠道、多形式吸纳各界专家、各类人才参与修志,解决地方志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人、才、物等问题。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人才保障。我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各县(市、区)地方志机构分管领导、业务人员分别到省内及上海、浙江等省(市)举办地方志业务培训班,借鉴外地先进的修志经验。

  据了解,我市抓住上海帮扶遵义的历史机遇,与上海地方志机构合作在上海市举办了两期地方志、年鉴编纂业务培训班。同时聘请上海、贵阳等地修志专家到遵义开展志鉴编纂业务专题讲座,并将地方志系统干部职工业务培训纳入市委组织部门干部职工培训计划进行统筹安排,使地方志系统干部职工业务培训形成常态化、制度化。

  由市方志办牵头组织,坚持每年开展专题会、审稿会、研讨会、业务考试等形式,提升业务人员的方志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并积极鼓励干部职工撰写理论文章、出版专著。先后有《汉代名臣应奉与尹珍》《遵义地方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等文章在有关刊物发表;《历史文化名城遵义》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印刷出版;组织编纂《遵义市地方志工作文集》《<遵义市志>评介文集》等。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继续巩固、深化地方志编修体系、理论研究体系、质量保障体系、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工作保障体系“五位一体”的地方志事业发展综合体系建设。 

  “我们将广泛运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逐步实现修志、编鉴、著史的数字化、网络化,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信息化综合体系;加强‘方志云’建设,全面建立地方志资源数据库,提升方志资源共享水平和服务能力,以适应新时期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形势。”王藩这样说道。

  (记者 向婧)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党建
   第05版:经济/广告
   第06版:文化
   第07版:综合新闻/公益广告
   第08版:广告
传承历史 服务当代 启迪未来
红军总政治部旧址
30余国300多件古代玻璃艺术品亮相敦煌
图片新闻
遵义日报文化06传承历史 服务当代 启迪未来 2021-08-10 2 2021年08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