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务川自治县大坪街道的三坑村,群山环绕、白云悠悠、青草如茵。如果不是当地干部指引,隐藏在绿色植被之下的无数矿洞很难让人发现。
这里,曾经是盛极一时的务川自治县国营汞矿的所在地,当年的人声喧嚣、车水马龙,已被如今的宁静幽深、草木葱郁所代替。废弃的矿山与周围的优美环境融为一体,展示着务川不断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的决心和魄力。
矿山兴衰变迁
务川被誉为“丹砂古县”。从三坑村板场到罗溪一带,长达数十公里的山脉,蕴藏着丰富的丹砂矿资源。早在秦汉时期,仡佬族先民就掌握了丹砂矿的开采和冶炼技术,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开荒辟草、凿砂炼汞、淘砂炼丹。新中国成立后,务川丰富的丹砂资源让汞工业成为县内工业生产的不二之选。
1955年,国营汞矿成立,务川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水银开采基地之一,在国营汞矿最兴盛时,三坑村聚集的人口常年保持在1万人以上。上世纪90年代,国家相继出台社会环境治理政策,汞工业因环境污染性强,加之市场疲软,务川国营汞矿退出了历史舞台。
国营汞矿关停后,三坑村已闭库的渣场上方,存在一处堆放量约为300吨的废弃冶炼汞矿废渣,经雨水和地表径流冲刷后,废渣及其渗出液会沿着山坡流入溪中,且有流入乌江支流——务川洪渡河的风险,对水体水质造成威胁。同时,仍存续着的私采、盗采、土法炼汞等,也为当地埋下了深深的生态隐患。如何消除隐患,修复生态环境,成为务川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合施策推进生态治理修复
为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2005年初,务川自治县上下达成了一致意见:“整合国土、环保、财政、公安、监察等力量,全力攻坚,对废弃矿区进行综合治理修复,全方位预防废渣堆积体发生泥石流、‘三废’泄漏对环境及下游水体的污染。”
思路确定后,务川各部门积极行动,先后废除了土法炼汞灶,对固体尾矿库矿渣进行填埋、平整,并修建了尾矿库拦砂坝、截洪沟、排水管等设施,利用黏土、耕植土进行回填覆盖,在覆盖土壤上种植树木、草皮等植被。由于矿区地域面积广,废渣堆积多,务川县委、县政府经过多方面调研考察后,选择在大坪街道三坑村老虎沟、银钱沟和丹砂村苟家岩设置了3座尾矿库,在三坑村木鱼厂设置了一个固体废渣堆积体。
务川自治县采取招投标方式,分二期工程对汞矿矿区地质环境进行治理,一期为银钱沟尾矿库地表水截排水沟治理工程和拦砂坝工程;二期为老虎沟尾矿库、苟家岩尾矿库截排水沟治理工程及防渗透覆盖生物工程,木鱼厂固体废渣堆积体、银钱沟尾矿库防渗透覆盖生物工程。
经过10多年的综合施策,务川废弃汞矿综合治理工作已取得亮眼成绩——恢复土地面积10.96公顷,生态逐步修复。现在,青草已长满原本被废渣覆盖的山坡,废弃矿山的环境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为主城区打造了一道绿色安全屏障。
绿水青山回来了!如今,曾因国营汞矿关停而沉寂的村庄又逐渐恢复了生机。村民们陆续迁回,利用生态修复红利发展种植、养殖业。2016年,长期在外打工的申东夫妻俩回到三坑村,在大山里当起了养蜂人。申东的妻子申连秋告诉记者,现在环境好了,春夏时节,山里到处开满了花,是养蜂的最佳地点,产的蜜质量也很高。去年,夫妻俩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与永惠蜂业合作,养了100多箱蜂,收入20余万元。今年,夫妻俩与其他村民合作,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期待着能有更好的收成。
据了解,近年来,务川自治县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截至目前,务川自治县申请专利1个,注册商标2个,集中打造了“麻阳河”“锯齿山”两个蜂蜜品牌,年产蜂蜜12万公斤,产值近3000万元,养殖户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蜜蜂产业成了群众的致富产业。
据了解,该县如今正筹划利用汞矿遗址拓展旅游业态,在将丹砂文化、工业文化传承下去的同时,通过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让废弃的矿山真正变废为宝,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多致富门路。
(记者 李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