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2年到四川省江津市引进红袍柑进村试种,到上世纪80年代全村煤厂、造纸厂支撑起全村经济的“半壁江山”,再到2012年关停煤厂、造纸厂后走上绿色发展道路,仁怀市五马镇三元村三次产业转型奔小康的故事,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早在1952年大集体时代,三元生产队就依托三元地处河谷地段、常年温度高的优势,从四川省江津市引进红袍柑品种分发到各家各户自留地上种植。1966年,红袍柑进入丰产期,成了当地群众缓解开支困窘的经济来源。
据大坪组村民李廷强回忆,1975年,他家自留地和荒地上的2亩红袍柑每公斤卖0.36元,当年他就用挣到的钱翻修了房子。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土地承包到户和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三元村涌现出40多座煤矿和300多家造纸厂,成为增加群众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富余劳动力要么进煤厂务工,要么到纸厂就业,劳务收入比种庄稼来得快。
“那几年,煤矿烟尘滚滚,煤矿和造纸厂排出的废水流进了村境内的五马河,群众收入虽然增加了,但五马河的水变浑了。原本清澈的河变成了黑水沟,刺鼻的臭味让人不敢靠近。五马河是赤水河的重要支流之一,2000年后,仁怀市委、市政府从保护赤水河入手,加大对五马河流域生态环境整治力度。2012年,三元村的煤矿全部关停,造纸厂全部取缔,村经济陷入萧条,三元村产业发展必须重新选择。”村支书熊文祥说。
如何让三元村16个村民组6000多名群众重新走在富裕之路上,五马镇党委、政府和三元村村支两委,从2012年开始带领群众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如今,3100亩红粱和800亩柑橘两大产业红红火火,鸡枞菌、杨梅、蜂糖李、酒类包装、交通运输等产业星罗棋布。2020年,三元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417元,今年,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有望突破50万元。
2017年,在保护好红袍柑这一传统“当家”品牌的同时,三元村引进返乡创业能人母应松投资200多万元发展杨梅+白芨种植产业。其间,母应松立足三元适合栽种柑橘的自然条件,流转了480亩土地种植粑粑柑。2020年,耙耙柑初挂果,因个大汁多味美,加之正遇春节时令,10万斤果子很快销售一空。
“常年在基地上务工的本地群众有70多人,每年支出的劳务费有90多万元,带动了三元及周边两个村的绿色产业发展。”母应松说。如今,母云松的产业越做越大,辐射到了淡水养殖和金银花种植等领域,他还在2020年被评为遵义市劳模。
在三元村,红缨子高粱种植特别红火。今年,全村种植红粱3100多亩,平均亩产250—300公斤。除此之外,仁怀市红缨子种植有限公司在村里还流转710亩土地种植,群众除每亩得到600—800元的土地流转费外,还可以在总利润中获5%的利润分红。
在大干田组红粱种植大户熊洪明家中记者看到,500公斤红粱用麻袋整齐地堆码着。熊洪明说,今年销售红粱的收入可达4.6万元。
如今的五马河,常年水质保持在二类水体以上,村民们说,五马河变清了,三元人变富了,这一切都党的政策好啊!。
“从2018年开始,各种产业带动和利民分红,让三元群众过上了绿色发展带来的幸福生活。三元村三次产业转型实践证明,绿色发展才能永续发展,乡村振兴就是要抓住绿色产业发展。”五马镇党委书记吕黔莉说。
(记者 樊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