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和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出席会议的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推进旅游产业化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制定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服务业加快发展,游客接待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
市人大代表胡小梅建议:旅游产业化的发展壮大除县(市、区)级层面发力外,还需持续做好牵引扶持;要加强统筹合作,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多种行业群体,充分调动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部门联动、齐抓共建、合力发展的良好局面;加强政策扶持,加大旅游发展财政、税收、金融、人才、用地等政策支持力度,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旅游产业化涉及项目多、环节多,要强化资金保障;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旅游行业,助推旅游产业化。
市人大代表田茂娟长期关心我市茶旅一体化发展情况,她建议:加快制定全市茶旅一体化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各具特色、亮点突出的功能景点,防止低水平发展,避免同质化开发和无序竞争;编制有吸引力的茶旅融合项目,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盘活旅游资源,抓好旅游项目建设;开发独具特色的茶旅商品,解决游客“带得走”的问题,开发既有茶文化内涵,又美观、经济、实用、便于携带、有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的旅游文创商品。
打造红色培训品牌
红军长征在遵义转战三个月,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红色遗址、遗迹和独特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借助红色旅游,遵义红色培训产业正在各地兴起。
市人大代表范贵川建议:由市级层面按照“六统一”的思路,统一推进红色培训产业,形成“融、投、建、管、用”一体化发展格局,推动全市红色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市人大代表汪先明建议:加强统筹开发资源,市级层面要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统筹规划红色教育资源建设,着力构建“1+X+N”教育培训体系(1为遵义干部学院,X为各分院,N为各现场教学基地),调动遵义师院、苟坝创新区、红旅集团、四渡赤水纪念馆、遵义会议纪念馆、娄山关纪念馆参与培训业务的积极性,明确计划任务、不断开拓培训市场,实现全域覆盖、全域参与,避免各地红色资源开发各自为阵,单打独斗的同质化发展现象;重视人才培养,实施好“名师团队”培养工程和培训一批优秀的红色文化辅导员推向市场;提升知名度,继续申报建设“中国(遵义)长征干部学院”,把遵义打造成以遵义干部学院为标杆的“全国知名的红色教育特色品牌基地”;规范市场管理,市级层面尽快解决体制机制问题,明确红色文化培训产业归口部门;取消市场主体注册登记限制,加强监管与服务,让红培机构通过市场规律“优胜劣汰”,对红色培训机构进行动态管理,形成有活力的红色培训行业业态;激发创新动力,依托现有红色资源,多部门协作,加强红色文化挖掘研究,打造精品课程。
企业发展有盼头
“公司每年将销售收入的4%用于中药材相关产品的关键技术研发,但对于我们这种中小企业而言,研发投入显然不足。”市政协委员宋玉说,让人兴奋的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未来5年里,政府将加大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这将更好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市政协委员龚仕杰表示,围绕优势产业,深耕产业链建设的一系列措施,体现了政府支持发展实体经济的决心和信心,对于助力企业高质量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集聚集群发展,产业才有规模,市场才有占有率。”市政协委员张支全表示,在酱香白酒产业方面,仁怀、习水、赤水三地应全力发展酱香白酒产业,找准各自定位,培育更多品牌,提质增值,推动形成产业集聚共振。
市政协委员赵山说:“发挥比较优势,正安县的吉他产业从‘无中生有’到‘有中生优’再到‘优中做强’,以井喷之势蓬勃发展,未来可期。”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是摆在当前的重要任务。
“我市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409.1万亩,林地利用率15.8%,产值达29.98亿元,联结农村人口近109万人。”市政协委员何中伦表示,我市发展林下经济优势明显,具有自然条件好、产业基础好、市场前景好三大优势。如果能克服资金扶持欠缺、产业化水平不足、扩大发展规模困难等问题,提高林下经济发展专业化、精准化、高效化水平,促进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林下经济可被打造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富民主导产业之一。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需要科技成果价值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需要引导社会资源向乡村汇聚。”市政协委员刘映霞认为,发挥农业科技力量是助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环节,而高校拥有科研力量、产学研基地,以及丰富的涉农科技成果,如能够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将能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协委员陈荣希望强化乡镇文化阵地与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同时进一步将文化活动阵地延伸到村和社区,加大农家书屋、体育活动场所、娱乐室等文体设施的覆盖面,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市政协委员王大刚建议:开发一批安全、便捷的乡村直达中心城区的客运班线或定制班线,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聚焦路网循环建设,促进乡村集镇之间的客运循环班线发展和运营,并结合农村“断头路”问题,在后续建设工作中持续加强路网优化。
(记者 金枭枭 陆邱珊 肖时雨 何骥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