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飞 肖时雨
一草一木惠民生,林下经济促发展。近年来,道真自治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围绕“百姓富、生态美”目标,因地制宜,精准定位,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和优质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带动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休闲旅游及森林康养等产业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山地增绿、群众增收、林业增效”的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林下产业蓬勃发展
初春时节,在该县大磏镇福星村大林组林场,郁郁葱葱的林木下面,数十名群众正在种植草珊瑚幼苗。
“这是我们打造的千亩林下种植草珊瑚种植示范基地。”大磏镇林业站工作人员韩洪涛说,草珊瑚是一种多年生常绿亚灌木,从根茎到果实均可入药,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大磏镇拥有丰富的生态林业资源,仅福星村就有林地2.3万亩。大磏镇按照该县结构调整,依托林地资源优势,通过引进龙头企业,着力打造千亩草珊瑚种植项目。
“草珊瑚喜阴凉环境,特别适合林下种植,采收时不需要把根拔起来,可以像割韭菜一样收割,种植一次可采收10年以上,对保持水土非常有利,同时可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实现群众增收和产业发展。”该县林业局林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副站长雷国强告诉记者。
大磏镇打造的草珊瑚种植项目,是该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一个缩影。
据雷国强介绍,该县林地面积达198万亩,县林业局根据各乡(镇)资源禀赋的不同,因地制宜优化林业产业布局,推广与之相适应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如该县阳溪镇重点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其中种植党参达7000多亩;河口镇发展林下花椒种植6000多亩,既绿化了荒山,又为群众开辟了一条增收路子;忠信镇、隆兴镇等强化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培育,发展林下养蜂、林下养鸡、林下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让老百姓吃“生态饭”,挣“林中钱”。
“有林还有业,青山变金山”。如今,林—药、林—菌、林—禽、林—蜂等林下经济在该县风生水起,林业产业惠及千家万户,群众收入年年增加。
休闲旅游受青睐
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森林做文章,结合自然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绿色产品等积极发展休闲旅游及森林康养产业。
走进大磏镇文家坝村,只见山青谷幽、风景如画。该村紧邻重庆市南川区,平均海拔1100米,年平均气温13.9℃,是康养、旅游、避暑的好去处。
近年来,该村依托生态、气候、交通等优势,打好休闲旅游、森林康养牌,逐步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还原仡佬族特色民居,把历史融入文化,把生活融入自然,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当地村民也瞅准商机,纷纷开办乡村客栈、农家乐等,每年吸引近万名重庆市民前来避暑旅游。
洛龙镇大塘村林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步入大塘村,道路干净整洁,房屋排列整齐;房前屋后树木花草繁茂,运动广场、休闲步道、花坛、栅栏组成的各式小景,古朴典雅。
近年来,该村立足良好的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利用森林景观、自然环境和林下产品资源,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森林康养等产业,有效带动了该村经济发展。
如今,该村乡村客栈、农家旅馆已发展到116家,实现年均旅游综合收入1000万余元。
“道真自治县通过发展林下休闲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促进了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群众依靠森林资源优势实现增收创造了条件。”雷国强说。
截至目前,该县森林覆盖率达61.35%、森林蓄积893万余立方米,发展林下中药材2万亩、花椒6.5万亩,林下养殖利用林地面积32.4万亩,有效推动了休闲旅游、森林康养等项目的开发,生态与产业同步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