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淇
全国人大代表、小康集团董事长张兴海表示,当下不少年轻人选择送外卖、送快递,不愿进工厂当产业工人,导致制造业招工困难,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他建议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鼓励支持更多年轻人成为产业工人。另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常州老三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李承霞也不约而同地提出,建议打通企业技能人才职称评定通道,提高待遇,吸引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厂”。
上述建议,的确反映了部分传统制造企业的心声,不过制造业招工难、留人难,不能简单归咎于新就业形态的冲击。年轻人有自由择业的权利,无论个体的选择是什么,不管是进工厂还是送外卖,都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劳动价值,均应得到理解和尊重。
放眼整个制造业,招工难、用工难早已不是新鲜事,每逢春节过后都会重复上演。企业自身要“对症下药”,提高传统制造业的吸引力,进一步保障工人的劳动权益,畅通薪酬和职业进阶通道,完善技能培训机制,让他们获得能力和岗位的双重成长;还要充分给予员工人文关怀,既要招得进人才,也要留得住人才。
解决制造业“用工荒”,还要努力提升人才“适配度”,从“抢人大战”过渡到“精准引才”。这方面亟待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职业院校对职业人才的培养应更科学、更合理,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加强定向培养,“定制”培养计划,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解决专业人才短缺痛点,让人才与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同时,全社会也要努力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让年轻人愿意进工厂、学技术,并从中产生职业自豪感。多方勠力同心,制造业人才市场自然可以形成良性循环,“争当产业工人”的图景也会逐步美梦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