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必须充分发挥改革的先导和突破作用,大胆试、大胆闯、主动改,不断向改革要活力、要动力、要效益。”近日,市委副书记、红花岗区委书记潘大福说,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提高站位抓改革,以更大格局谋划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扭住关键抓改革,以更宽视野塑造动能转换新引擎;紧盯环境抓改革,以更高标准彰显办事不求人新魅力;聚焦痛点抓改革,以更高质量增进民生福祉新成效,以深化改革之力把红花岗区打造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的蝶变之地、创新人才集聚的凤栖之地、创新活力奔涌的丰沃之地,努力成为遵义创新发展“火车头”。
红花岗区是遵义会议会址所在地。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6月亲临遵义视察,作出“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的殷殷嘱托,始终是激励我们改革创新、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潘大福认为,立足于“发展不足、质量不高、欠账较多”的区情定位,必须坚定不移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以改革创新打通高质量发展的“任督二脉”,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当前,面对新国发2号文件赋予贵州‘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战略定位的重大历史机遇,红花岗区将深刻领会把握市委对红花岗作为首善之区,要成为遵义创新发展的‘火车头’的新要求、新定位,以更宽的视野审视自身,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主动作为、加快发展。”潘大福说,红花岗区确定了“1247”的发展目标,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到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上来,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在深度融入“红色传承引领地、绿色发展示范区、美丽幸福新遵义”建设中坚定“首善”站位,扛起“首善”责任,展现“首善”担当。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潘大福表示,红花岗区工业发展积淀深厚,我们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始终把工业大突破作为建设遵义创新发展“火车头”的核心支撑,以改革“一子落”推动发展“全盘活”。以深化改革催生新模式,探索“双向选择、末位淘汰”,打破原有体制机制,整合力量推动“一室四专班”改革,形成高新区抓工业大突破的拳头力量。2021年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56.9亿元、增长28.9%,拉动GDP增长6.8个百分点。下一步,将聚焦经济发展动能转换,打破部门条块壁垒,深化重点工作专班推进机制,进一步整合全区人员、资金、土地等要素资源向各经济发展部门聚合,全力打造新能源动力电池材料及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等五大产业基地,推动新兴动能加快形成、传统动能改造提升,打造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加安全的千亿级国家高新区。
(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
潘大福认为,建设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一流的营商环境是首要条件。红花岗区要坚持把环境大改善作为建设遵义创新发展“火车头”的“一号工程”,以营商环境的“一马当先”,带动改革创新的“万马奔腾”。
在具体工作中,红花岗区聚焦“放管服”改革,推行“2+2”模式,深化“一窗通办”改革,全力打造政务服务“一张网”,企业、群众到大厅排队办事时间缩减50%以上。聚焦服务企业,推行“2+1”包保服务,帮助企业基金申报、资金争取、项目贷款、员工招聘,让企业心无旁骛抓生产谋发展。2021年新入库“四上”企业111家,3家企业获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深入实施“干部能力提升年”行动,出台《红花岗区干部作风“十带头十整治”》,公开承诺《红花岗区优化营商环境12条》,采取“五长进大厅”、设立“曝光台”、颁发“蜗牛奖”等务实举措打造办事不求人的营商环境。
“不断深化改革的初衷与目的就是要真正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建设遵义创新发展‘火车头’全过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潘大福说,我们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微改革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目前,以小切口推动大突破,针对群众游客如厕难、停车难问题,打破惯性思维,推动城区主次干道两侧机关事业单位和学校260余项公共资源错时向群众开放,使有限的公共资源发挥更大效益。以小整合推动大集成,针对群众办理的高频事项存在信息割裂化、服务碎片化的问题,采取申请开通权限、系统相互授权等措施,变群众跑部门为部门间沟通协调办理,有效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服务满意度。以小改革惠及大民生,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化“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改革,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生育、托幼、殡葬等领域守住兜牢民生底线,夯实共同富裕基础。
“改革永无止境,发展未有穷期。在全省加快建设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进程中,红花岗区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各项工作争一流、争第一的勇气,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奋力建成遵义创新发展‘火车头’、推动形成红花岗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为全省、全市开创高质量发展新的‘黄金十年’贡献力量、提供支撑。”潘大福笃定地说。
(记者 李培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