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红花岗区深溪镇清江村细坝组,新建的水泥路如一条白色的飘带穿过山间。放眼望去,旁边的山坡上,一块块土地平坦整齐,有的刚翻完土,有的盖着农膜,有的种着油菜……而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今年之前,这里曾是一片杂草丛生之地。该地的改变源于2022年红花岗区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
“去年年底,我们根据清江村的地形地貌,合理修建了机耕道3800米。”清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军告诉笔者,清江村修建的机耕道属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高标准农田有助于破解丘陵山区耕地碎片化、地块高差大、工程性缺水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对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具有重要意义。
“这里距离山脚的村寨比较远,过去又没有路,大家都不愿意来耕种,大部分都荒着。现在好了,机耕道修好以后,我们可以把农业机械直接开到田间地头,既省时省力,还可提高生产效率。”对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实惠,村民张中林深有感触。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是推进乡村振兴、助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据了解,2012年以来,红花岗区共实施74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成高标准农田共计8.72万亩。
近年来,红花岗区有序推进耕地复垦,切实有效解决耕地撂荒问题,多措并举,让“沉睡地”变“致富田”。除实施高标准农田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外,还鼓励各地引进农业发展企业、种植大户、产业带头人等规模化发展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如金鼎山镇板桥村合理利用撂荒地发展辣椒产业300亩,巷口镇巷口村利用撂荒地发展高粱300亩等。
同时,该区围绕土地非农化、非粮化、防止土地撂荒、《土地管理法》等政策进行大力宣传,并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对全区耕地耕种情况进行监管。此外,红花岗区还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指导,大大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和作物的产量,全力确保粮食生产“只增不减”。 (王予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