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文史周刊
     
本版列表新闻
     
2023年05月1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源头活水老茶馆(中)
汤 权 秦智芬

  ■ 汤 权  秦智芬

  各领风骚看茶馆

  曾经的龙泉茶馆,相互影响又各领风骚。各家都使出浑身解数,拿出看家本领,用活自家资源,来吸引新茶客,留住老茶客,并形成了各家的特色茶与服务优势,把那条不长不宽的龙泉古街,装扮得有声有色。特别是茶馆主人和店小二的迎送礼仪更是做到极致,他们都精通“老合”之术。“老合”江湖人称“搁念”,即谦虚自嘲。茶馆人则变通为见什么人泡什么茶、说什么话,泡的茶叫人喜欢,说的话让人可心,茶客在茶馆里坐得舒心愉悦。“老合”绝不等同于拍马屁。那时,让茶客们流连忘返又盛名远扬的主要有石家茶馆、曾家茶馆和汤家茶馆。

  石家茶馆,距大龙井约三百米,是当时县城最负盛名的茶馆。在几位老龙泉人的回忆里,石家茶馆主人石洪英,四川人,清末民初移居龙泉,善于经商办业,其家产业兴旺,修建有大片房子,开有茶馆、客栈、银匠铺和踩面坊。石洪英有两儿一女,大儿子石本善为当时的地方保长,二儿子在国民党部队当兵,后来去了台湾,女儿石本华,是凤冈早期城区小学学生,属于那时为数不多的有文化的女性。石家产业兴旺,实力雄厚,石家茶馆也就成了当时县城规模最大、环境最好、喝茶最热闹的茶馆。

  石家茶馆和石家客栈共用一栋两楼一底木瓦房。该木房一楼横向为一大开间门面,纵向为长进深大通间。一楼用于茶馆及辅助用房,后院放置一口大石水缸,用于装挑来的龙井泉水。厨房打有烧煤的多孔“七星灶”,几个长嘴壶装满泉水,轮换置于灶上烧开水,用于茶馆冲茶;二三楼为多间客栈用房和自家住房。石家茶馆一直开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后,茶馆停止营业并改建成为合作饭店及旅社。

  曾家茶馆,与石家茶馆仅一墙之隔,为曾代传夫妇所开创。曾代传为凤冈县国民政府文书,茶馆主要由其妻何治华管理。何治华为西山大户何氏之女,经营有方,制茶收钱,招呼茶客样样都不落下,把茶馆打理得井井有条,使曾家茶馆成为当时龙泉最为闹热又兼具雅趣的三大茶馆之一。

  在年近八旬的李培文先生和曾家后人的记忆里,曾家有一栋三列两间、两楼一底的木瓦房。一楼临街两间中间未装板壁,成为一个大通间门面,是茶馆经营的主场所,二三楼为客栈用房及自住房。一楼后院为茶馆储物房与小天井,天井坝一边放置长方形石水缸,装满了挑来的龙井泉水,以保证茶馆经营和自家生活用水,一边砌有烧煤的多孔“长寿灶”。

  曾家茶馆与石家茶馆一样,每天都是茶客满座,闹热得很。主人曾代传喜爱象棋、书法,常有茶客来茶馆边喝茶边切磋棋艺、书法。品茶对弈、挥毫泼墨,成为曾家茶馆的亮点,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往来其间。其子曾继忠,从小在茶馆受到熏陶,象棋棋艺名列县城前茅。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继忠曾入选凤冈代表队,多次参加省、市、县举行的象棋比赛。

  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家茶馆因成立“公私合营”的合作社变为饭店,茶馆停止经营。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家老木房被改建成砖房,当年老茶馆的很多元素自然消失,但何治华保留下了当年茶馆用的部分茶器、茶具和茶桌、茶椅,留给曾家后人。今天那些带着时空记忆的雕花桌椅、青花茶罐,细瓷茶壶、茶盖碗、公道杯,以及漆器茶盒、账单竹挂,还有半截埋在地下的石水缸,依然安静地躺在曾家小楼里,静静地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汤家茶馆,是离大龙井最近的茶馆,又是当时县城老茶馆中文化气息最浓的茶馆,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停业。

  汤家茶馆主人汤天生,生于1917年,青少年时就在茶馆提壶把盏,跑堂待客。汤家茶馆后来主要由其妻李继梅(湄潭马山人)在管理。汤家后人至今还常常说起,汤家茶馆曾是川戏票友们喜欢出入的地方。汤天生本人不仅是票友,还是川戏演员,经常在茶馆中唱上几段。在他的影响下,川戏票友们常聚汤家茶馆喝茶,交流川戏习演心得。由于经常有川戏表演,汤家茶馆吸引了不少戏迷茶客走进茶馆喝茶看戏说戏。

  凤冈的川戏最初由四川人魏子仪先生传入并教授,当时还成立了凤冈民间“玩友会”,并为“玩友会”培养了三批学员共计二十余人,汤天生是第三批学员。魏子仪最初来龙泉时,时任县长詹恺的儿子(人称詹幺爷)原本喜欢打扬琴、唱扬琴戏,后跟魏子仪学川戏。因詹幺爷与“玩友会”的学员王宇安等人交好,便常来往于汤家茶馆,交流川戏的坐桶子、提签签以及戏中的生、旦、净、丑等角之唱、打、做、念等基本功。由于他的加入,凤冈川戏及汤家茶馆自然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汤天生从小亦受到川戏影响,加入“玩友会”后,更是练就了扎实的川戏表演功底。新中国成立后,“玩友会”更名为“龙泉川剧团”,实为县川剧团,汤天生曾任团长,时有成员魏济安、王宇安、张培安、严云章、肖树槐、昝西成、唐庭芳等20多人,他们除了正式公演外,也常常聚在汤家茶馆“打几帷”“唱几折”助兴。

  汤天生不但川戏唱得好,而且兼攻诗、书、画,并有所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所立的龙井“龙泉记”和“文峰塔记”碑文就是他的墨迹,从明代延续至民国时期的凤冈古城的最后一张城图,也是他的绘作,此图中标注了龙井的位置及附属水洞门、六角亭等。在《汤天生作品集》中,有关龙井的书法、绘画就收录了十五件之多,他还自取笔名“古龙泉”并刻有印章。这些都源于他的龙井情结,和对龙井“源头活水”深深的眷恋。龙井泉水,不仅滋养了汤家茶馆,还丰富了汤天生的一生。他曾赋诗赞龙井:“飞雪飘飘洞碧流,相传龙井有潜虬。休疑黔水无云雨,四季还能灌潭河。”“龙井清泉处处香,白塔高耸映黔江。文峰桥上添景彩,真武青山最霞光。”

  龙泉城的其余三家茶馆,规模稍小,但也各具魅力。上城门边的张家茶馆,男主人姓张,金沙沙头人,女主人姓卢,叫卢升忠,系凤冈县女子学校第一届学生,故人们习惯以女主人的姓氏称呼这家茶馆为“卢家茶馆”;王家茶馆,主人叫王向奎。而下城门外,在小龙井坎上猪市坝边的蔡家茶馆,因离猪牛市近,往往是猪牛偏二(做猪牛生意的中间人)出入的地方,是当时最接地气的大众茶馆。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大娄山
   第03版:大娄山
   第04版:文史周刊
革命先驱梁业广
源头活水老茶馆(中)
广告
遵义日报文史周刊04源头活水老茶馆(中) 2023-05-14 2 2023年05月1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