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草
他,退休后,不像同龄人一样,满世界逍遥游,而是返聘到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不遗余力地培养着“双师型”青年骨干人才。
从2012年至今,他已经在该院完成23期“双师型”学员培训,总培训人数达150余名,其中有近20名学员已成为一医的科室骨干或科室负责人,近30名学员考上硕士研究生,近10名学员考上博士研究生。
年逾古稀的他说,只要被需要,我愿意继续为“‘双师型’骨干医生培养工程”燃烧自己,为遵义市高等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继续做贡献。
他,是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原副院长,72岁的曹建林教授(下面,笔者亲切称他为曹老)。
一
时间回到2012年,彼时曹老所在医院已被省教育厅核准为贵州省高等医学教学基地和遵义医学院非直属附属医院。当时,这支教师队伍普遍存在教学基本功欠缺、教学水平不高、教学能力不强的问题,而这,缘于当时的师资培养措施不力。如何把青年临床医生培养为既是一线的优秀临床医生,又是高等医学院校的优质教师(即“双师型”人才),成为曹建林教授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
时年,曹老凭他近40年的教学经验找到了突破口,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开办“双师班”——经本院一线科室报名和推荐,从本科生、研究生及博士生中遴选6至8名不同学科的青年骨干医生或护士,进行为期半年(每周3个学时教学课+每周一次门诊教学或病房教学查房等,半年总累计学时为72小时)的培训。
“双师班”教学以学员实践为主,边实践边整改,即在每周对不同学科的学员,分别确定一个主题,学员用一周时间准备,下一周由学员上台讲解,然后由导师当场点评。点评的重点大多不允许学员在授课时出现念课、背课及教条式讲解方式,必须代之以“说”的形式,互动为主,讲解每一个症状和体质都必须要与基础知识有机衔接,不但让听课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求学员在授课时将心、脑、眼、神及肢体语言融为一体,充分发挥语言技巧(包括语音、语速及抑扬顿挫等);指出如何达到教师应拥有的范儿和魅力等等。曹老告诉学员,授课好的标准就是听课者对老师的授课内容是否有兴趣、是否记住了重点知识,你是否成为了学生的偶像、学生是否成为了你的粉丝。
制作PPT是教师授课的首需,是授课者的“脸面”,为此,68岁的曹老开始学习自己制作PPT。他说,只有自己会了才能教会学员,再难也得学。曹老给学员提了诸多宝贵的建议:一个优质PPT要有清晰的主题和逻辑结构,还要注重美观性和实用性;布局要简洁明了,切忌花哨;PPT中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应相互配合,共同阐述观点,使听众能够更容易理解和记住讲课的内容;在选择图片时,要注意其清晰度、相关性以及图片的视觉冲击力,切忌使用模糊或与主题无关的图片等等。
二
在临床能力培养中,出门诊教学和查房教学始终强调对病人人文关怀的重要性,疾病诊断永远不要忽视“三基三严”,重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不要放弃任何对疾病有价值的诊断线索,切勿仅靠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作为疾病的诊断依据。
笔者有幸和学员一起参加了一次查房,曹老的表现彻底征服了所有参加人员。由学员先汇报一位癌症晚期的女性病人的情况,并提供了诊断“卵巢癌”辅助检查的依据。曹老听完病史汇报后,立即对病人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当获悉病人在饮酒后病情加重、皮肤有瘙痒及触摸到右侧腋窝肿大的淋巴结时,曹老结合体温的特殊变化等,突然露出犀利的眼神,严肃地告诉大家:这个病人的诊断可能要考虑淋巴瘤而并非是卵巢癌。接着,对整个病情逐一进行分析,最后明确诊断须通过淋巴结的活检。此时。参与查房的绝大多数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疑惑:仅50分钟的查房就能推翻影像学的诊断?一周后,病理结果证实果然是淋巴瘤,学员们感到既震惊又感叹!震惊的是最后诊断就是淋巴瘤,感叹的是曹老如此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严谨的逻辑思维,学员们直叹:“太神了!”
殊不知,曹老曾出版有关疾病诊断的医学著作有15部,共计800余万字。代表作有《常见的疑难病和疑难的常见病丛书》200余万字及《实用临床症状及体征诊断聚焦》300万字。
三
为期半年的培训结束后,学员们要进行结业讲课汇报比赛,每人讲20分钟。测评人士是来自遵义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相关学科的专家评委和一医的评委,测评体系则是遵义医科大学一贯执行的教师讲课测评体系。学员们在这一时刻都会感到压力和紧张,曹老每每都像自己的孩子升学考试一样,给他们鼓励,使其放下包袱,相信自己……
每一期学员的讲课汇报,都让评委专家们用“震撼”或“不可思议”为总结词,因为仅仅用了72小时的培训,就让一个当众发言会犯怵的人变成一个在讲台上落落大方、条理分明地讲课的医学教师;就从PPT零基础的学员做到每张PPT都重点突出,且赏心悦目。最让人感叹的是每期学员都能获得高分顺利毕业。许多评委毫不掩饰地说:“曹老通过72小时的速成培训,学员可以和我们医科大的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相媲美。”
从2012年起,“双师班”学员每年都参加全国、省、市、医科大学等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有获全国一二三等奖的,获省、市奖的就更多了。学员中大多数当上了遵义市高等医学院校的授课教师,成为高等医学院校教师队伍里的“新鲜血液”。
有业界人士如是评价,曹教授对小班制“双师”培养模式的探索,逐步为市一医建立起教学基本功扎实、教学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青年教师队伍,为遵义高等医学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动能。曹老撰写的论文《非直属附属医院“双师”培训模式探讨》在北大核心期刊发表后,“‘双师’培训模式”已引起业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