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陆邱珊 陈春江 肖湉 郑海海)12月27日,“新时代新征程央地媒体遵义行”主题采访团走进习水县,17家中央媒体、长征沿线15个省份主流媒体的90余名记者深入习水县土城镇,深入了解老红军何木林的事迹。
红军何木林出生于1904年,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跟随部队踏上向西突围的征程,一路转战来到习水县土城镇,此时的何木林是红三军团第五师教导营班长。1935年1月28日,青杠坡战斗打响,何木林在战斗中被子弹击穿左腿,剧烈的疼痛使他陷入昏迷,直到第二天下午,才慢慢醒过来,而他被当地老百姓发现并救了下来,隐藏在青杠坡的一个山洞里疗伤。
不久后,何木林的伤势逐渐好转,但腿却留下了终身残疾。此时,部队早已撤离,无法取得联系,何木林只能继续留在青杠坡。为了不暴露自己浓重的江西口音,何木林伪装成了聋哑人,这一装,就装了十四年。直到解放后,他才终于开口说话,过着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后来,政府对老红军有伤残军人补贴和医疗补贴的政策,但何木林却说:“比起当年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来说,我已经够幸运了,被老百姓救起来,多活了几十年。我自己的日子还过得去,就不给国家添麻烦了”。
后来,政府要给何木林的儿子安排一份工作,也被他拒绝了,他说:“我是红军,我的儿子就应该去最苦最累的工作岗位,长期做下去。”
50岁时,何木林当起了义务宣讲员,向军人、干部、群众、学生宣讲红军故事,教唱红军歌谣,他希望红军精神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1979年,何木林因病去世,他临终前再三叮嘱家人,去世后把他埋在曾经战斗过的青杠坡,要和牺牲的战友永远在一起。
现场聆听后,经济日报记者常理内心深受触动,他说:“长征为什么能够胜利,就是因为那份深厚的军民鱼水情。与大部队失联的红军何木林,把红军的精神留在了当地,并传承了下来。”
“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事迹是普通人做不到的,红军何木林不但做到了,还把这份红军精神传承给了儿子、儿媳,做到了红色基因代代传。”工人日报记者谢卿如此说道。
90岁的欧阳本礼是何木林一家的街坊,他在现场说道:“他们说的情况都是真实的,这一家人都很善良、淳朴,生活上特别简朴,这些我们都看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