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为什么这样红?”近日,记者专访了遵义市长征学学会名誉会长、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学术顾问曾祥铣,他用生动的语言解读了这一问题,分享了自己在研究红色文化过程中的感悟。
曾祥铣说,红军长征是中华民族5000年来极为光辉的一段历程,遵义会议则是这段历程中最为重要的节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遵义是一座英雄辈出的城市,红色是其最鲜明、最耀眼的底色。生活在遵义的人们,应当面对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遵义为什么这样红?在研究这段历史过程中,曾祥铣开始有了答案。他说,究其原因,遵义从古至今是一个具有开放、包容文化品格的地方。
远在先秦时期就有仡佬先民濮人参与周武王伐纣,秦汉时期在大娄山山脉生活的山民向往中原,明万历年间发生了“平播战争”,清光绪年间遵义举人在北京参与“公车上书”,“五四运动”中遵义人民先后举行罢课、罢工、罢市活动,以表达黔北民众反帝反封建的决心,让救亡图存变成了遵义社会最强烈的呼声。
1935年,中央红军进入黔北,遵义民众在丰乐桥欢迎红军入城。1935年1月中旬,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召开,黔北各地相继建立红色革命政权。红军在遵义转战三个多月,完成了“四渡赤水”这一神来之笔。抗战期间,浙江大学西迁至遵义办学七年,获得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解放战争期间,遵义人民与反动势力斗智斗勇,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曾祥铣说道,遵义不但有最鲜明、最耀眼的红色文化,更有厚重的人文积淀。
汉代,这里诞生了舍人、盛览和尹珍,史誉“文化先驱”。舍人在郡里担任主管地方文教事业的基层官员,著有《尔雅注》三卷,启黔北乃至贵州著书立说之先。盛览是贵州高原第一位作家,拜见大辞赋家司马相如之后,创作《合组歌》《列锦赋》。尹珍,年轻时远赴京都,拜经学大师许慎为师,学习汉字和经学,返乡后创办学堂、教授学生,晚年又拜应奉为师,学习图纬之学,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在西南影响最大。
清中后期,郑珍、莫友芝及稍后出现的黎庶昌,成为闪耀在遵义历史星空的文化巨星。郑珍,遵义沙滩文化的杰出代表,其学问被誉为黔之通人、西南大儒,创作诗词被誉为“为有清一代冠冕”。莫友芝,其学问与郑珍同为“西南大儒”,与郑珍合纂的《遵义府志》“或为府志中第一”,是古籍版本目录学的奠基人。黎庶昌,出使欧洲,任英、德、法、西等国参赞,两度任驻日公使,成书《西洋杂志》《古逸丛书》,散文创作与薛福成并提,有“南黎北薛”之称。
对于文化自信,曾祥铣表示,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的核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传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信、坚守和弘扬,即是文化自信。
“历史给予我们遵义厚赐,我们要有担当,才算一个合格的遵义人。我们的先辈既包括长征的红军,也包括支持红军的遵义人民,他们创造了这段历史。”曾祥铣这样说道。
现在的遵义人应该怎么做?曾祥铣表示:“不单是生于斯长于斯,最重要的是要尊重这段历史,珍惜宝贵的文化财富,传承红色基因,把我们的强国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就是一种历史担当。”
(记者 陆邱珊 陈义鹏 实习生 曾菁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