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陆邱珊 绥阳融媒记者 陈贤琴 张海生)“起垄后,平整好土地,铺上木柴,放菌种,间隔十公分……”近日,在绥阳县宽阔镇红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中药材育苗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着进行毛慈菇育苗。种植大户许建凭借丰富的经验,正在为大家讲解技术要点。
这一繁忙景象,正是宽阔镇创新发展思路、盘活资源禀赋的生动写照。近年来,该镇充分发挥资源和政策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动中药材种植业规模化发展,为乡村振兴开启致富金“药”匙。目前,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12000亩,年产值达4800万元。
“毛慈菇经济价值高,但以往主要依赖野生采挖,难以实现规模化种植。”许建介绍,今年通过与湖北一家企业合作,成功开展了30亩的育苗工作,预计明年2月即可进行移栽。这一突破为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红河村的产业发展底气,源于多年来五倍子种植的成功经验。该村将五倍子打造成为山地特色高效示范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中药材让我端上了‘金饭碗’,种植、管理、采收,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村民张开发高兴地说。
在宽阔社区中药材基地,种植大户赵代伦正在搭建遮阳网,为毛慈菇育苗做准备。作为全镇最早种植中药材的带头人之一,赵代伦通过育苗和种植实现了致富增收。“去年培育黄精80万株,产值60万元;毛慈菇30万株,产值达100万元。”他自豪地介绍。
经过多年发展,宽阔镇中药材产业已形成规模效应,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宽阔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江中亮表示,该镇坚持“生态驱动、全域有机、种养平衡”的发展思路,一方面通过土壤改良、施用有机肥和生物防治提升药材品质,另一方面扩大育苗基地和有机种植规模,实现增产增收。
目前,宽阔镇已将中药材种植确立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通过延链、补链、强链,统筹整合土地、资金、人力、技术等要素,按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全力打造惠民富民的支柱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