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共嘉兴市委明确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一回首,20年转瞬即逝,“千万工程”的累累硕果,在嘉禾大地上接续谱写和美乡村的建设华章。
2024年,嘉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5万元人民币,达到52249元,连续21年保持浙江省首位,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到1.51∶1。
4月17上午,“AI赋能 智媒变革”地市媒体交流暨城乡融合看嘉兴百家党媒主题采访活动在浙江省嘉兴市启动,来自中央、省、市主流媒体的近200名代表齐聚禾城,共话媒体融合的未来与城乡融合的蝶变。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嘉兴不遗余力。随后,媒体采访团开启了采风活动,以笔头、镜头丈量“嘉禾共富”的创新实践。
1
产业兴旺
催动农民富裕的核心密码
这两天,在位于嘉兴南湖区余新镇的绿康米业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陈强根电话不断。“眼下是春耕备耕农忙的时候,田间管理很重要,我们这里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几乎什么农机设备都有。”陈强根笑言。作为当地的社会化农事服务中心,绿康米业直接带动周边粮油农业种植大户263户,安排就业126人,社会化服务辐射面积达到了50000余亩。
随着绿康米业粮油全产业链的做大做强,产业兴旺也为当地带来了更多致富出路。
以余新镇长秦村庙浜为核心,近年来,当地发挥农业村的稻田资源优势,结合“稻米文化”和“余新三宝”,做强“稻来米in渔里”品牌IP,南湖区全力打造了“渔里问道”和美乡村示范片区,在田间地头绘就一幅栩栩如生的现代农业“新丰景”。
“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自古以来,嘉兴就是“浙北粮仓”“鱼米之乡”。来自国家统计局嘉兴调查队的数据显示,2024年,嘉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33万亩,产量达100.6万吨,这已经是嘉兴粮食播种面积及总产量连续19年位列浙江省首位。
多年来,嘉兴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育良种、用良技、耕良田,以粮油产业带动小农户抱团发展致富。同时,嘉兴也大力聚焦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种业、农文旅融合等领域,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加速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在2024年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的县域10亿元以上“土特产”全产业链中,嘉兴南湖菱、湖羊、黑猪、杭白菊等12条全产业链入选。
“我们希望深挖‘土特产’优势资源,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将乡村‘土特产’变成富民强村、兴业致富的‘金字招牌’。”嘉兴市委副秘书长、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郭真表示。
以黑猪产业为例,目前,位于海盐县的农业龙头企业——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产值平均每年增长8%以上,在该企业的带动下,2024年,海盐黑猪全产业链产值达12.85亿元,今年产业链产值预估可达15.4亿元,2027年产业链产值将超20亿元。为支持黑猪产业发展,嘉兴出台了《关于支持嘉兴黑猪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十条政策措施》,推进嘉兴黑猪的保种、繁育和价值链深度开发,打造嘉兴黑猪全产业链,推动地方猪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从而带动大量本地农民增收致富。
值得一提的是,嘉兴还大力提倡以一产为基础,用“二产理念、三产思维”推进“农业+”发展,2017年,嘉兴在平湖市(广陈镇)成立了全省首个农业经济开发区,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
2024年12月,嘉兴经开区与韩国食品企业三养食品(SAMYANG)牵手协作,该企业首个海外生产基地正式落子马家浜健康食品小镇。从2024年8月首轮洽谈到完成签约,这场跨国联姻仅用4个月便缔结硕果。
而今,嘉兴各地依托农业经济开发区,招大引强,引入农业重大项目成效显著,一批“大、好、高”农业项目落户,为嘉兴农业产业加快现代化发展夯实了基础。
2
和美乡村
谱写诗画江南的崭新篇章
“传球,传球!往我这边传!”
“有机会,射门!”
4月11日,桐乡市屠甸镇荣星村足球公园内,球员们激烈攻防。“球迷之家”咖啡馆里,村民喝着咖啡观赛;观赛平台上,观众纷纷举起手机拍摄。“3月以来,每周五晚都有比赛,周六周日也有自发来踢球或是临时预约赛事的团队。”荣星村党委书记姚勤锋介绍,足球公园建成后已承办赛事超300场,成为当地“金名片”。
以“体育+”催动乡村文旅产业的生动例子,在嘉兴还能找出许多。今年3月30日,第六届“长三角水乡古镇”乒乓球邀请赛在西塘镇鸦鹊村文化礼堂圆满落幕。这场由“村”承办、“村”参与、“村”共享的赛事,不仅展现了长三角水乡古镇的体育活力,更以“村乒”为纽带,书写了全民健身与文旅融合的生动篇章。
在嘉兴,乡村业态有“体育+”赋能,也有“文化+”的加持。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绵延110多公里的大运河为嘉兴这座城市带来了无尽繁荣和辉煌,浇灌了嘉兴的“根”与“魂”,塑造了嘉兴作为运河古城的地域风貌、文化标识和发展脉络。
2023年11月,世界运河古镇合作机制会议在嘉兴举行。以“世界”为名,以运河历史文化为载体,嘉兴拿出了“中国古镇看嘉兴”的鸿篇巨制。
桐乡市濮院镇,明清时期位列江南五大名镇之一。2016年,濮院镇启动古镇有机保护提升,让古银杏、翔云观、古桥群……这些流淌着记忆的地标愈发焕新的同时,还与时尚产业相融合,成为中国古镇旅游新标杆。
3月24日,2025年桐乡槜李文化季·赏花季在梧桐街道桃园村盛大开幕。桃园村摇身一变成为巨型游园会,游客们既能沉醉于如烟似霞的花海,又能投身于精彩纷呈的活动,沉浸式感受别具一格的乡村文化魅力。“从3月赏花到6月品果,再到全年不断档的文化活动与特色体验,我们希望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桃园村党总支书记凌峰介绍,在这里,游客既能饱览“槜美乡村”的自然风光,又能真切感受乡村振兴带来的澎湃活力,真正实现天天精彩、处处惊喜。
而今,在嘉兴,类似梧桐街道桃园村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美丽经济的案例比比皆是。来自嘉兴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乡村休闲游共接待游客4850万人次、营收5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32.1%。
20余年来,在嘉禾大地上,“千万工程”犹如一支巨笔,不仅描绘出了嘉兴全域美丽诗画江南的乡村风貌,更演绎着从“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到“共同富裕的典范”的精彩跃迁。2009年以来,嘉兴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5轮“强村政策”,有力带动一批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制定出台《关于加强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的指导意见》,2024年新增盘活闲置农房3946宗……此外,嘉兴还涌现出多种强村富民模式,被归结成“强村十法”“农民共富十法”,不断盘活乡村资源、做活乡村业态。
3
幸福蝶变
呈现和谐生活的多样维度
位于嘉兴市海宁市周王庙镇的博儒桥村,密布着19个大大小小的“口袋公园”。村民每步行三五分钟,便能看见一片“新园地”。这里是如何做到移步换景的?秘诀在于“众筹”。
“那时候,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苗出苗,共同筹资11万元,打造了村内第一个主题精品园——陈家浜乡村垂钓园。”回忆起村里第一个众筹公园,该村党委副书记瞿小妹说,能够做到村民人人支持并非易事,关键是把村级事务从“要我做”转变成“我要做”。
博儒桥村走出的这条乡村“善治”之路,只是嘉兴在乡村基层治理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一个缩影。在嘉兴市相关负责人看来,每一个村(社区)的治理需“一村一品”,解决基层问题实现“善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水清岸绿、鸟语花香……漫步在嘉兴经开区长水街道中南公园,绿化造景整洁大气,运动广场、儿童游乐区、健身活动区等社区公园的多样性功能被周边居民赞不绝口。“居民想要社区里有什么样的功能,我们会通过社区议事平台倾听大家的意见,遇到难题大家一起出主意,群策群力才能获得所有人的认可。”中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鲍红笑言。
如今,中南社区打造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让当地居民享受到了“家门口的品质文化生活”。2022年,中南社区被确定为嘉兴市首个体卫融合试点社区,后又升格成为国家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试点社区,创新探索体卫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为全市乃至全国试点提供实践样本。
这两天,位于嘉兴经开区的长三角高层次人才创新园(以下简称:高创园)里,一个企业服务站项目正在抓紧施工建设。据介绍,高创园是浙江省推进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标志性工程之一,是嘉兴经开区高层次人才集聚和科技创新驱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未来企业服务站建成后,会按需下沉公安、综合行政执法等部门的办证办事人员,让园区企业、人才不出园区,就能享受到‘最多跑一次’乃至‘一次不用跑’的服务。”创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细胞培养大黄鱼、食品柔性生产线、管道清洗机器人、智慧民房运维监测平台……行走在位于嘉善县的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随处可见前沿、智能、绿色的科技成果,随时可以感受到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动能。
浙江大学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是浙江大学与嘉善县政府共建的高能级平台,围绕前沿研究、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任务,聚焦“生态+”“绿色+”“智慧+”创新领域,依托浙江大学绿色发展学科集群,重点打造未来食品、未来健康、未来城市、未来环境等一批兼具前沿科技和颠覆性技术的未来实验室,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
在嘉兴,城乡融合发展带来的幸福生活蝶变,还不止科技与人才的落地。2024年4月,嘉兴经开区“双溪春好”叙新会上,双溪湖公园及城市学习中心、都市文旅中心等项目提上日程,与在建的高铁新城文化中心、时尚体育中心、嘉邻中心及山姆会员商业中心构成双溪湖超级未来社区“一园七中心”核心配套,全面满足居民“学在双溪、游在双溪、颐养在双溪、休闲在双溪”的愿景。
20多年来,嘉兴乡村蝶变缩小了城乡差距。未来,嘉乡将全力规划好、建设好“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推动产业、人口、服务等深度融合,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通道。
(本版图文均由嘉兴市新闻传媒中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