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社交平台上,各类减肥经验帖铺天盖地:“21天狂瘦20斤,亲测有效”“一周暴瘦15斤,不运动不节食的懒人减肥法”……然而,这些减肥经验帖,真的是一些热心网友和网红无私分享的吗?记者调查显示,其背后暗藏着不为人知的生意。(4月16日《法治日报》)
在一些社交平台上,素人减肥帖随处可见。经记者调查发现,这些看似真实的“经验分享”,实为一些商家操控的营销剧本:或是用小号自导自演、伪装成素人(普通消费者)进行测评,或是雇用水军刷评营造虚假口碑,最终将消费者引入假货横行的私域交易链。
当减肥帖变异成为新型“杀猪盘”、当健康诉求异化为商业猎物,整治这类网帖就不仅仅关乎个体权益,更是对网络空间治理能力的考验。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减肥领域,在其他领域也屡见不鲜。比如一些所谓的“职场经验分享”,背后可能是为了推销一些培训课程或咨询服务;一些“育儿经验分享”,可能是为了带货相关的图书、玩具等。这些“经验分享”者,打着帮助他人的幌子,实则为自己的私利做着宣传。
暗藏玄机的“经验分享”不能再“暗流涌动”了,网络监管部门的“抽丝剥茧”至关重要。破局之道在于构建“监管—平台—消费者”防火墙。建立“减肥产品数字指纹库”,在外包装附上二维码追溯真伪;对社交平台减肥帖实施“AI标注+人工复核”双重审核,如有商业推广属性须明确标注。应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合法的经验分享和非法的商业宣传,对那些打着“经验分享”幌子招摇撞骗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社交平台自身也应肩负起责任,应加强对内容的管理和审核。作为消费者,面对各种“经验分享”时,不要盲目相信,要多思考、多判断。
“经验分享”本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成长和进步,但如果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就会变成欺骗消费者的工具。我们不能让这种现象继续“暗流涌动”,必须采取措施,让其回归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