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政策好不好,群众说了算。今年4月随机入户调查结果显示,我省搬迁群众对政策执行满意度为99.46%,配套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为99.03%,住房满意度为98.28%,就业脱贫措施满意度为97.95%。
2018年底,省委主要领导提出建好“五个体系”。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我省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心从搬迁建设向后续脱贫发展和社会融入管理的全面落实转变。“五个体系”是继“六个坚持”后对我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再丰富、再升华、再发展,是做好“稳得住、能致富”后半篇文章的系统思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贵州特色。
(据《贵州日报》)
7月,从市水库和生态移民局传出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十三五”时期,遵义市计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6306户197701人。截至目前,已全部实现搬迁入住。
然而,在令人欣喜之余,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搬迁群众入城生活,如何帮助他们从“搬迁户”到“搬迁富”的转变,更好适应居民、工人、商人新身份,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现实问题。
“依法办事讲道理,违法乱纪要遭起。赌博毒品人人抓,发现问题举报他。公共环境要护好,重新修建要掏包……”在桐梓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蟠龙社区,除了建在“黄金地段”上,黄白相间的洋房惹人注目外,立着的一块“社规民约”牌也格外显眼。这是针对搬迁群众入住后,对城市生活出现的各种不适应情况,经全体搬迁群众开会讨论提出来,社区采纳修改后施行的。
以前的蟠龙社区,遍地是垃圾,到处乱糟糟。初来乍到,夜深人静了,搬迁群众三三两两还围在一起,大声说话,烟头、纸屑、塑料袋随手就扔,社区道路上、花园里、广场上、楼道里,垃圾随处可见。更不要说爱护公共设施,社区的花园里、绿化带上,被踩出好几条路来。而有的人家,还在阳台上养鸡,家里弄得臭熏熏的。
同样的问题,在正安、凤冈、务川、播州等地也存在。不仅如此,刚进城,面对同样的楼栋颜色和楼道出口,许多搬迁群众在下楼之后,往往找不到回家的路,有走到别的楼层的,也有迷失在不同单元间的;因不会开合防盗门,有晚上睡在长条凳上,守住门口的,也有人提水桶接水冲地板,淹了几层楼的。对社区工作人员来说,那段时间的主要工作,就是成天四处“找人”,给群众开防盗门,通下水道。
面对自己的“格格不入”,搬迁群众也很委屈:在农村生活惯了,突然一下子要改掉这么多“毛病”,记不到!
破题首先从培训会开始。蟠龙社区自群众搬迁入住后,每个周都会举办一次主题培训会,至今从未间断,从最先开始的卫生习惯的养成、就业技能的增强,到如今法律知识、公共安全等。正安县瑞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将市民培训与感恩培训、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分批分类进行。凤冈县凤翔社区,搬迁群众自觉梳理对照不文明现象,一点一滴纠正。播州区白龙社区,开展“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儿媳”等评选活动。
其次,搬迁群众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做主。围绕增强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务川自治县大坪街道山青社区,广泛发动移民中的老党员参与社区自治,设置党群连心户长,扛起社区治理重任,帮助群众实现身份的转变。湄潭县通过楼长制、组长制、委员制、书记制“四制”,实行网格共管,优化社区治理。
在凤冈县凤翔社区的创业就业孵化园里,缝纫机嗡嗡作响,心灵手巧的移民工人们正在这里忙碌着,英国订单生产的无静电手套,向韩国出口的保健鞋半成品,内衣、灯罩、棉鞋等,从他们的手中逐渐成型。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移民点单、政府下单、企业买单,提供精准、高效、优质的就业服务,这是我市在易地扶贫搬迁中,探索出的一套为搬迁群众量身设计的就业方案。目前,通过组织劳务输出、就近就业、自主创业、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多种就业渠道,全市共解决77000余人就业,实现户均一人以上就业。
“大家注意手上的动作,一、二、三,开始跳……”盛夏时节,在正安县瑞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每天清晨,都是一派热闹的景象。搬迁群众在专业舞蹈老师的带领下,伴随着音乐的律动,开启了一天的生活。
过去在农村,跳早操对于搬迁群众而言,陌生而遥远。如今,在各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跳早操,成了搬迁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如此,合唱队、唢呐队、快板队、舞蹈队等相继成立,“广场舞大比拼”“夕阳红大合唱”等主题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移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围绕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基层党建体系“五个体系”,让搬迁群众住得放心、充满信心、过得舒心、生活安心、坚定信心,切实增强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真正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是我市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生动实践。从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新房,一次次温暖人心的服务,一张张甜蜜幸福的笑脸中,我们感受到了从这一实践中结出了怎样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