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记长征中救助红军伤员最多的爱国进步人士刘纯武
~~~——记长征中救助红军伤员最多的爱国进步人士刘纯武
~~~——记长征中救助红军伤员最多的爱国进步人士刘纯武
~~~——记长征中救助红军伤员最多的爱国进步人士刘纯武
~~~——记长征中救助红军伤员最多的爱国进步人士刘纯武
~~~——记长征中救助红军伤员最多的爱国进步人士刘纯武
~~~——记长征中救助红军伤员最多的爱国进步人士刘纯武
     
2019年07月1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鱼水情深永传承
——记长征中救助红军伤员最多的爱国进步人士刘纯武
赵婧耘
  记者 赵婧耘

  奔流不息的赤水河,安宁静谧的古村落,空气中弥漫着一丝红糖的香甜,热情的习水县隆兴镇淋滩村人为记者端来一杯红糖水,讲述起一段尘封已久的红军往事。这其中,既有爱国进步人士救护上百名红军伤病员的感人事迹,也有红军留下来成立地下党支部,继续坚持革命斗争的经历……

  1935年,红军长征四渡赤水,作为主要渡口之一,淋滩几次迎来红军。在经历了激烈的青杠坡战役后,红军途径淋滩离开黔北,途中一些在战斗中负伤的战士因伤掉队留在了淋滩,遭到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武装的杀害。当时,爱国进步人士刘纯武(时任国民党赤水县第七区区长)闻讯后立即以治安为由,布告管内各地,严禁杀害红军,警告杀人偿命,并着手收留红军伤病员。就这样,远近的红军伤病员先后来到淋滩,前前后后有上百名负伤战士,据考证,刘纯武是长征中救助红军伤员最多的爱国进步人士,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他以自己的方式为中国革命事业奉献着力量。

  沿着刘纯武人生的轨迹,刘纯武之子刘富林为记者讲述了为何一个国民党的区长不求回报救护百余名红军的缘由。“我父亲年轻时在外求学,看过很多进步书籍,1921年,他本有机会去法国勤工俭学,后因伯父救人去世,为照看伯父一家,他选择了回到淋滩和爷爷一起,剿匪安民、保护商人。”刘富林说,父亲读书期间,正值五四运动前后,由于新文化、新思潮的影响,面对积贫积弱内优外患的祖国,父亲也一直在努力寻求救国图强之路,但命运却让他回到了家乡,可曾经的新思想却深烙在了他的记忆中。据习水、赤水两县县志记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刘纯武返家后曾动用自家巨资修洋学堂、办新学,此后,他又协助其父完成改建川黔大道,在淋滩大力发展工商业,曾办过丝绸厂、织布织袜厂、炼铁厂、铸锅厂等实业。

  “听父亲说,当时负伤的红军战士,有的是老百姓送来的,也有的是自己来的,甚至有四川古蔺地下党托人送来的。”刘富林告诉记者,由于需要救助的负伤战士太多,父亲便将自家的手工业作坊作为救治负伤战士的食宿地,并请来医生免费为他们医治。

  老红军宋加通是曾被刘纯武救下的红军战士之一,他的后代宋安华告诉记者,宋加通在四渡赤水中受伤后,被秘密藏在当地村民家养伤,伤愈后,他和其余没有离开淋滩的红军战士利用刘纯武开设的工厂隐蔽了下来。

  1938年5月,四川古蔺地下党特支书记熊少阳在掌握绝对可靠的情况后,召集留在淋滩的红军党员刘清华、刘仁方、赖普根、杨泰山、宋加通开会,宣布恢复和接上组织关系,成立中共地下党淋滩红军支部,支部联络点就在宋加通的家中。“淋滩红军党支部是唯一一个由留在长征途中的红军伤病员成立的地下党支部。”据习水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何思江介绍,当时,淋滩红军支部的主要任务是团结好保商队内部的红军战士,保存有生力量,随时听候组织召唤,并配合对敌斗争需要,这个地下党支部最终坚持到全国解放。

  如今,在赤水河谷旅游公路淋滩驿站左侧的一栋老民宅就是当年地下党支部旧址,它见证着淋滩人民和红军的浓浓军民鱼水情。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名城论评
   第05版:平安遵义周刊
   第06版:综合新闻
   第07版:乡村振兴·绣美黔北
   第08版:广告
☆政务简报
解码移民的幸福生活
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督查我市防汛抗旱工作
仡佬族题材电影《碧血丹砂》试映会举行
休闲好去处
鱼水情深永传承
党史上的今天
遵义日报要闻02鱼水情深永传承 2019-07-15 2 2019年07月15日 星期一